分享好友 生产技术首页 频道列表

黄颡鱼的鱼苗繁殖技术

2014-12-03 00:003430
产卵受精 
   黄颡鱼的产卵受精效应时间与水温、催产剂种类、注射次数、亲鱼成熟度及微流水刺激等直接相关,尤其受水温和注射次数影响最大。在20-30℃的适温范围内,随水温升高效应时间变短;两次注射效应时间明显小于1次注射。黄颡鱼产沉性卵,粘性较强。自然产卵受精前应在池底铺设已消毒的棕片、聚乙烯胶丝,密眼网布等人工鱼巢。并保持微流水刺激,促进亲鱼集中产卵。采取人工受精的,则应在效应时间后,取出雌雄亲鱼,剪开腹腔,将精巢取出剪碎、研磨,加入少量生理盐水,倒入已挤出的鱼卵中,均匀搅拌受精。2分钟后将受精卵均匀分布于鱼巢上,并用3-5%浓度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泡消毒1-2分钟,再移入孵化池中。
 
人工孵化
 
    黄颡鱼受精卵呈扁圆形、淡黄色,卵膜透明,卵径2毫米左右。首先,用黄泥浆水将受精卵脱粘,具体方法是:按20万-30万粒受精卵用黄泥浆4-5千克(黄泥:水=1:5)将黄泥浆放入盆内,用手不断搅动黄泥浆,同时将人工受精卵粒轻轻倒入黄泥浆中,待5-6分钟后,将脱粘后的卵粒置于孵化缸或孵化环道进行流水孵化,每立方米水体可放入40-60万粒卵,孵化池壁要保持光滑,水质清新,水流速度以保证受精卵能均匀翻动即可,水中溶氧要求达5毫克/升以上,并做到经常洗刷过滤纱窗,经4-5天时间的孵化就可脱膜形成体长4毫米左右的仔鱼。
 
    第二种方法:将已催产的亲鱼放入已消毒的孵化池中,在孵化池中设置人工鱼巢,待其产完卵后将亲鱼移出孵化池。孵化池水深0.5-0.7米,采用流水与静水相结合的孵化方式。在水温25-28℃时,从产完卵到鱼苗破膜需要18-20小时。在孵化过程中可用增氧泵增氧。为防止水霉感染,每天可用10毫克/升浓度的福尔马林溶液消毒1次,以后早晨和傍晚各用70-100毫克/升浓度的溶液在鱼巢附近水面遍洒1次,直到鱼苗孵出。孵化24小时后,受精卵粘附在鱼巢上正常发育,未受精卵开始变白并失粘,可抖动鱼巢将死卵抖落,以防其败坏水质或导致正常卵发生水霉,影响出苗率。一般水温20-23℃时,经60-70小时开始出膜;23-28℃时,经50-60小时出膜,待鱼苗在池边平游活动后,及时捞出鱼巢。
 
鱼苗暂养
 
    鱼苗出膜2天后,把熟鸡蛋黄打浆,在暂养池的四周均匀地泼洒,并逐渐加深水位,加到0.8米深,暂养4周后即可放入较大的池塘中进行培育。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黄颡鱼柱形病的防治要点,护好鱼鳃很关键
在黄颡鱼人工养殖过程中,由于养殖水环境恶化等原因,黄颡鱼病害时有发生。常见有车轮虫病等寄生虫性疾病、出血性水肿病等细菌性

2016-09-111914

黄颡鱼几种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方法
一、发病原因 1.鱼池未经消毒,或消毒处理不严,或消毒药物失效。 2.苗种放养密度过大,水质变坏,降低了鱼的抗病力。 3.苗种期

2016-07-11725

黄颡鱼感染溶酪巨型球菌该如何防治
2015年3月上旬,本试验室从成都某养殖场患病黄颡鱼体内分离鉴定出溶酪巨型球菌,并分析了其发病情况和治疗方案,总结如下。一、

2016-06-08542

黄颡鱼池塘养殖越冬管理新技术
多种黄颡鱼养殖模式涌现,但关于黄颡鱼池塘养殖越冬管理方面的技术经验相对缺乏,且黄颡鱼越冬管理不当极易引起来年春天发生病害

2016-01-19323

黄颡鱼的人工繁育技术
黄颡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市场稀缺,供不应求。在黄颡鱼养殖过程中很多地区难以获得规格整齐、数量充足的鱼苗,阻碍

2015-02-02641

诱捕黄颡鱼装置
黄颡鱼是生长在湖泊、水库、江河、池塘、鱼塘中的珍品鱼类,它体色艳丽,少刺无鳞,营养丰富,无肌间刺,会嘎、嘎、嘎叫,是鱼中

2014-10-10880

黄颡鱼池塘养殖新方法
黄颡鱼成鱼的池塘养殖,可由放养隔年鱼种改为放养当年夏花,这种方式既能缩短养殖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又能取得高产高效。实践

2014-10-09473

养好黄颡鱼关键在防病
养殖好黄颡鱼,重点工作在于抓好黄颡鱼的病虫害防治。从苗种投放到成鱼捕捞,都要精心管理。一、冬季准备要充分  1.清塘培水。

2014-09-11968

黄颡鱼夏花培育技术
黄颡鱼夏花培育是指鱼苗经过培育至3厘米左右鱼种的过程,这一阶段约需20-30天。培育夏花过程中要求较高的饲养技术水平及严格的

2014-08-07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