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生产技术首页 频道列表

秋冬引龟苗 开春生长快

2014-09-19 00:005410
        因为龟苗从一个环境进入另外新的环境有一段适应过程,其周期为1~2个月,才慢慢正常,再说龟是变温性动物,进入秋冬季后,随着气温的逐渐下降,龟也逐渐生长缓慢。 
        秋冬引种的好处就在于抓住此时龟生长缓慢的时机,让它进入新环境适应,开春后,气温上升,龟立即进入生长 
状态,不需要再适应新环境,一般情况下,秋冬引进的龟苗比春季引进的龟苗提前1~2个月进入生长期。
 
        品种质量选择品种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经济效益。我国现有淡水龟类25种。引种前需对龟类市场作一番调查,确认哪一类型龟能获利,再根据自身条件适当引种。引进种苗时应到信誉好、售后服务好的养殖场或相关专业单位。近年来,由于养殖滑坡,部分鳖场转向养龟,就全国而言,大部分养龟场只养乌龟等少数几种龟类,淡水龟类中的多数种类目前尚未开展人工养殖。龟苗分为稚龟、幼龟,建议引种户以饲养幼龟为200克左右为宜,当年投入即收效。挑选龟苗可以从精神状态、外形等方面观察,体表无伤、爪齐全、反应灵敏的龟视为健康。
 
养殖方式选择养殖方式根据自身条件而定,最好因地制宜。
 
       (1)温室饲养:建饲养池,引进龟苗,将水温控制在25℃左右(龟的适宜生长温度),在短期内将龟饲养成商品龟。特点是:生长周期短,见效快,但投入较大,一般情况下,市场不易接受加温生长的龟,价格比普通养殖稍低,所以不宜提倡。但采用此法,可用于种龟繁殖,对稚龟生长还是有益的。
  
       (2)鱼龟混养:利用现有的池塘,稍加改造,依据动物间生活习性的差异形成新的食物链,在池塘中套养鱼、龟。其特点:充分利用池塘,提高投饵效率,成本低,不受季节限制,风险较小。
 
       (3)稻田饲养:把稻田稍加改造,开挖成“田”字型沟,实行“半生态养殖”,其特点是:资源优势强,渔业、农业互补,值得提倡。
 
饲养技术
 
       (1)投放密度,直接影响龟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饲养密度高,制约龟生长,易引起龟发病;反之则生长适宜,发病率低。一般说来,幼龟(250克以下)每平方米放养不超过10只。
 
       (2)饲料。龟的生长速度、体质、抵抗能力、饵料起着主导作用。如投喂缺乏某些营养的饲料,往往会导致龟的营养不良而引起疾病。因为,龟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营养成分和数量的需求也有所不同。
 
       (3)水温,龟是变温动物,大多数龟生长适宜温度为25℃~30℃。
 
       (4)疾病防治。龟患病仅以外表症状难以发现,一旦发现龟停食反应迟钝、四肢无力等症状时,其病情已重。所以,必须以预防为主的原则。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秋冬之交给牛驱虫好
秋末冬初季节是牛进行驱虫的最佳时期,为什么呢?因为秋天是草丰粮多的收获季节,牛通过放牧或饲养,一般都会不同程度的增膘。此期间

2016-10-15614

秋冬茬棚菜要小心烂苗、沤跟、防止老化
秋冬茬棚室蔬菜在育苗过程中,如果环境条件跟不上或管理不当,秧苗常出现各种不正常生长现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教授、蔬菜

2015-12-02936

羔羊饲养技术,秋冬羔羊健康成活要点
秋季是山羊发情配种的主要季节之一,但秋冬所产羔羊成活率偏低。要使羔羊全活全壮,须把七关。 母羊适配关 山羊的适龄繁殖期为2

2015-12-01381

秋冬季节交替鸡病防控关键点
秋季是养鸡企业疫病防控的关键期。秋冬交替时期气温差异大,凉风的袭击是鸡群发生病毒性疫病的主要诱因。因此,关于秋冬季鸡群管

2015-11-23462

秋冬防治果树病虫六措施!
1、清除残枝落叶。秋冬季节,结合剪枝剪除病梢、虫梢,并把果园及其周围附近的杂草和枯枝落叶清除干净,集中烧毁或深埋,可以消

2015-11-12508

秋冬季节肉鸡养殖技术
一、保温通风结合秋冬季气候变冷,而舍内需要的温度与外界气温相差悬殊,既要保持舍内良好的通风换气,又要保持舍内适宜的温度,

2015-11-08653

秋冬小麦选种播种病虫害技术指导
今年7月以来,小麦主产区降雨较多,土壤底墒总体较足,前茬作物生长发育正常,大部分地区适期播种有保障。但西北部分地区降雨偏

2015-11-022460

2015年全国秋冬蔬菜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秋冬茬蔬菜是我国蔬菜生产中最重要的茬口之一,对保证秋冬春季市场供应和菜农稳定增收意义重大。为加强秋冬蔬菜生产管理,农业部

2015-10-31469

两个秋冬萝卜地方良种
秋冬萝卜是萝卜生产中最重要的一类,能堵缺补淡,多秋种冬收。沙高与夹岗冬萝卜是南京优良农家品种,栽培历史悠久,产量高,品质

2015-01-16831

秋冬栽辣椒高产又高效
秋冬大棚辣椒供应元旦、春节市场,色彩艳丽,经济效益较高,因此近年在我县发展很快,全县栽培面积已达2万亩,亩产量3000公斤左

2015-01-13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