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生产技术首页 频道列表

淡水鱼细菌性烂鳃病的防治方法

2015-02-15 00:003990

    一、病原  柱状嗜纤维菌(原叫柱状曲桡杆菌)。

    二、症状  病鱼体色发黑,尤以头部为甚,故群众又称此病为"乌头瘟".病鱼游动缓慢,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食欲减退;鳃片上有泥灰色、白色或蜡黄色斑点,鳃片表面、鳃丝末端粘液增多,并常粘附淤泥,鳃丝肿胀,严重时鳃丝末端缺损;鳃盖骨中央的内表皮常被腐蚀成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窗,故有"开天窗"之称。

    三、流行情况  本病为淡水鱼养殖中广泛流行的一种鱼病。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鲤、鲫、鲢、鲂、鳙也可发生。近年来,名优鱼养殖中,如鳗鲡、鳜鱼、淡水白鲳、加州鲈、斑点叉尾绑等多有因烂鳃病而引起大批死亡的病例。不论鱼种或成鱼阶段均可发生。该病一般在水温15℃以上时开始发生,在15-30℃范围内,水温越高越易暴发流行。由于致病菌的宿主范围很广,野杂鱼类也都可感染,因此,容易传染和蔓延。本病常与赤皮病和细菌性肠炎病并发。

    四、诊断  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可作出初步诊断。用显微镜检查,鳃上没有大量寄生虫及真菌寄生,看到大量细长、滑动的杆菌,可作出进一步诊断。

    五、防治  中草药具有许多化学合成物质不能媲美的优点,如平衡阴阳、增强机体免疫力、在体内残留低兼有营养和药物两重性的作用和资源丰富等。因此,在我国淡水养殖业中应用较广泛,为推广健康养殖,现仅介绍中草药在防治细菌性烂鳃病中的应用。

    1、五倍子。五倍子磨碎,用开水浸泡后全池遍洒,使池水浓度为2-4ppm,防治效果良好(五倍子晴天下午泼洒效果最好)。

    2、大黄。鱼种下塘前用1%大黄煎液浸洗鱼体5-10分钟,可有效预防该病;全池泼洒大黄,使池水浓度为2.5-3.7ppm,大黄使用前可按每公斤大黄用20公斤0.3%氨水浸泡12-24小时;每100公斤鱼用大黄粉拌饵料0.5公斤口服,连续投喂3天。

    3、乌桕。鱼种分养时,用10%乌桕叶煎液浸洗鱼体5-10分钟,可有效地预防细菌性烂鳃病;发病季节,定期用乌桕叶扎成数小捆,放在池中沤水,隔天翻动一次,可预防该病发生;干乌桕叶每公斤用20公斤2%的生石灰浸泡12小时后,再煮沸10分钟,以2.5-3.75ppm的浓度全池遍洒;每万尾鱼种或100公斤鱼,取乌桕叶干粉0.25公斤或鲜叶0.5公斤,煮汁拌饵喂鱼,每天喂2次,3-5天为一疗程,病愈为止。

    4、菜油生姜合剂。每亩池塘可用菜油0.75公斤、生姜0.25公斤,先将菜油放入锅里烧热,然后把切成碎片的生姜倒水油锅中煮熬20分钟,随即捞出,加适量水,使其充分混合。每日1次,连续2天即可治疗细菌性烂鳃病、肠炎病并发症。

    5、土黄莲、百部、鱼腥草、大青叶合剂。每100公斤鱼种用300克土黄莲、200克百部、200克鱼腥草、200克大青叶碾粉或煎水去渣拌饵投喂,3天为1个疗程,防治草鱼烂鳃病效果好。

    6、地锦草、苦楝。每万尾鱼种或100公斤鱼用地锦草0.25公斤(干药)-0.5公斤(鲜草),切碎捣烂拌饵喂鱼,每天喂2次,连喂3-5天,病愈为止;每100公斤吃食鱼每天用金锦香、铁苋菜、苦楝各2.5公斤,或地锦草、鳢肠、苦楝各2.5公斤捣碎煎汁拌饵投喂,3天为一疗程,每月一个疗程进行预防。

    7、辣蓼。每万尾鱼种或100公斤鱼取辣蓼0.25公斤打浆拌饵喂鱼,每天喂2次,3-5天为一疗程,病愈为止。

    8、韭菜、大黄、大蒜、食盐合剂。每100公斤鱼用2公斤韭菜、1公斤大黄粉末、0.5公斤大蒜、1公斤食盐、10公斤水花生捣碎搅匀组成的合剂拌饵投喂,连喂4天。

    9、茶枯。每亩一米水深投放茶枯1块(每块3-4公斤),每块分成几小块分散投入池中或悬挂在离水面0.33米左右的水中,10-15天投放一次。采用生茶枯(不用温水浸泡的茶枯)于池中浸泡,预防草鱼烂鳃病、赤皮病、肠炎病有奇效。

    10、松树叶。每亩一米水深用生石灰25公斤全池遍洒,同时投放松树叶50公斤,防治烂鳃病效果好。

    11、大叶桉。发病期在池塘四周挂插大叶桉树枝50公斤(将大叶桉枝叶扎成若干小把)。

    12、枫树叶。每亩一米水深用枫树叶20公斤,扎成捆或捣烂后放入池塘四周。

    13、烟草。每亩一米水深用香烟4-6包或175克(霉变香烟也可用),用4倍于香烟的热开水浸泡4小时,兑水15-25公斤后,连汁带渣全塘泼洒,连用3天为一疗程,轻者一个疗程,重者两个疗程可治愈。

    14、大蒜。每100公斤鱼用大蒜0.5-1公斤拌入饲料投喂,6天为一疗程,若同时加入等量食盐,可提高疗效。

    15、雷公藤、生石灰、食盐合剂。每亩一米水深用雷公藤0.67公斤、生石灰2.66公斤、食盐2.66公斤全塘遍洒。

    16、鱼禾。每万尾鱼种或100公斤鱼,取鲜禾0.5公斤打浆拌饵喂鱼,每天喂2次,3-5天为一疗程,病愈为止。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淡水鱼池塘养殖与调控
1. PH值鱼类最适PH值为7.0~8.5,当PH值<4或>10.6时全部死亡。PH值<7时,鱼体血液中PH值下降,使血液中的氧分压减少,降低血红

2015-09-28459

淡水鱼养殖户如何节约饲料成本
普通淡水养殖(如鲤鱼养殖、草鱼养殖等)已经走入微利阶段,其中塘租、人工费、水电费、防病费、饲料费逐年升高,尤其是饲料费占

2015-05-06721

春季淡水鱼类常见细菌性疾病的防治
春季淡水养殖鱼类主要病害是真菌和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因此,养殖者应根据季节发病规律,结合本地生产实际,积极做好鱼病的防

2014-09-05751

淡水鱼冬季暂养效益高
由于多数淡水鱼类养殖是春放冬捕,加上承包到期的或低产的渔塘要干塘清淤,将成鱼捕捞上市,热带鱼类过不了冬的也要捕捞上市。

2014-08-141015

春季淡水鱼类常发病防治技术综述
春季水温开始回升,各种能使鱼体致病的细菌、寄生虫开始大量繁衍,同时,鱼类经过越冬期,体质较弱,对致病因子抵抗力相对较差

2014-06-30930

淡水鱼混养效益好
淡水鱼混养是在水库、池塘投放鱼种的过程中,逐年增加异种、异龄鱼的混养比例的-种饲养方式。从目前鲜鱼市场看,淡水鱼混养能够

2014-04-04615

淡水鱼斜管虫病的诊断
1.病原:病原为鲤斜管虫。寄生在各种淡水鱼类,如鲫、鲤、草鱼、鳙、鲇、黄颡鱼、鳜等的体表和鳃上。2.症状:病鱼体表和鳃有大量

2014-01-28413

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的防治
近年来,由于养殖户盲目追求淡水鱼的产量,提高养殖密度以及颗粒饲料的大面积推广应用,鱼类细菌性败血症发生比较多。症状与诊断

2014-01-22805

淡水鱼小瓜虫病防治技术
淡水鱼小瓜虫的病原为多子小瓜虫。它的适宜水温为15~25℃。此病多在初冬、春末和梅雨季节发生,尤其在缺乏光照、低温、缺乏活

2013-11-131059

淡水鱼水霉病的防治技术
春季为淡水鱼水霉病高发季节。水霉病由霉菌感染引起,此病主要症状是伤口长出白色的棉絮状的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粘连后分泌

2013-11-11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