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饲草育种与栽培科技创新团队构建了紫花苜蓿高质量泛基因组,并系统解析了其遗传多样性及耐盐性状、品质性状的遗传基础,为紫花苜蓿功能基因挖掘和分子育种提供了理论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上。
紫花苜蓿蛋白含量高、产草量高,是牛羊等反刍家畜的优质饲草。紫花苜蓿还能根瘤固氮,培肥地力,显著降低土壤的盐碱含量。近年来,随着测序和基因组组装技术的发展,已有多个紫花苜蓿基因组被公布,但是仅靠单一参考基因组难以揭示其产量、品质、抗逆性等重要性状的遗传机制,影响了相关基因的精准定位以及紫花苜蓿的遗传改良。
为破解上述难题,研究团队历时8年,整合了24份不同遗传背景的紫花苜蓿种质资源,构建了高质量的泛基因组。利用结构变异-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了与紫花苜蓿耐盐性和品质性状密切相关的关键结构变异。通过深入挖掘关键候选基因,发现了耐盐调控相关基因 MsMAP65 和茎叶生长调控关键基因 MsGA3ox1 。此外,研究还发现了大量具有重要育种价值的遗传标记,为紫花苜蓿重要农艺性状协同改良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技术路径。
该研究得到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农业生物育种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等项目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8-025-02164-8
日期:2025-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