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建供应商管理体制。
建立供应商集中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统一的管理体制。
在公司层面成立管理领导小组,作为供应商管理的领导和决策机构,负责审定供应商管理办法,审批新增供应商和审定供应商考评结果,指导供应商管理工作开展;
同时,明确主管部门和日常管理部门,负责制定供应商管理制度;
新增供应商和供应商主数据修改、冻结、解冻、扩展的审核审批;
对供应商准入前的考察;
对供应商组织评审和评价,提出供应商准入及退出意见;
建立并动态管理供应商档案;
解答供应商质疑和投诉等。
二、建立严格的供应商准入机制。
建立完善供应商准入制度、准入标准、准入流程,确保货源质量稳定可靠。
区分供产品或服务供应商、设备维修类供应商、工程类供应商、贸易类供应商,分别制定准入条件和标准,严格推荐申请、资格初审、准入评审、准入核准、录入建库的准入程序,拟新增供应商必须符合准入条件和标准方能提出申请,由归口管理部门对其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银行开户许可证、生产许可证、知识产权、生产能力、技术装备水平,产品执行标准、环境评价等资格进行初审通过后,报供应商主管部门准入评审后录入供应商管理系统中,形成包括供应商准入资格预审所有文件的完整电子信息档案。
对于国际、国内著名品牌生产厂家,央企,大型国企,产品符合公司战略发展规划要求的知名企业优先准入。
同时,严格限制经营性供应商准入,经营性供应商新增仅限于进口产品的国内省级及以上代理商或唯一经销商、砖瓦沙灰石、工业用盐、气体等产品的供应商并严格履行逐级审批、社会公示程序。
对于与生产或安全紧密相关、对项目进程具有较大影响的关键物资的采购,技术含量较高或价值较高的主要、大型设备及原材料的采购,拟推广试用的新产品、专利技术产品、新型关键设备的采购,准入前必须由归口管理部门组织进行现场考察并出具考察报告,作为供应商审批的基本条件。
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供应商,产品或服务使用单位要按照准入标准拟定招标条件;因特殊情况需降低参加投标供应商的标准时,需经主管部门核准同意。
采用比价或招投标形式发生采购或服务业务的供应商,中标后按照管理规定流程履行准入审批程序。
三、建立系统的供应商绩效评估体系。
供应商绩效评估是整个供应商关系管理的重要环节。它既是对某一阶段双方合作实施效果的衡量,又是下一次供应商关系调整的基础。
评估的目的在于给双方提供开放沟通的渠道,以提升彼此的关系。同时,供应商也可以向企业做出反馈,站在客户的角度给出他们对企业的看法。
这些评估信息有助于改善彼此的业务关系,从而改善企业自身的业务运作。按照遵循公众化、物资全生命周期综合成本最低化、性能价格比最优化原则,实施从评估体系维护、数据采集到绩效评估的完整的供应商绩效管理。
1.实行“定期+动态”考评。
供应商主管部门定期对供应商开展评价,战略供应商每两年进行一次考核,重点供应商、内部产品供应商每年进行一次考核;
一般供应商每年进行两次考核。
评价的内容包括供应商基本情况、业务情况、产品质量及服务方面。考评得分采用百分制标准,以各单位日常动态考核记录为基础,结合考评要求,累积计分作为总评依据。
针对因供应商质量、交货期、价格或服务等发生重大变化,造成合同无法履行或继续履行将给公司造成损失的情况,建立供应商应急评价机制,采购部门要及时进行应急评价并拟定处理方案,及时报供应商主管部门。
供应商归口管理部门对供应商基本情况保持动态跟踪了解,对基本情况发生变化的供应商,及时通过供应商管理主数据系统进行提报完善,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供应商的动态规范管理。
供应商类型 | 考核周期(年) | 考核数(次) |
战略供应商 | 2 | 1 |
重点供应商 | 1 | 1 |
一般供应商 | 1 | 2 |
内部产品供应商 | 1 | 1 |
2.细化考核评价标准。
要科学制定供应商考评项目和内容,定期组织采购部门、生产使用部门收集并反馈供应商绩效水平,进行动态调整优化,提高供应商考评实效和管理效能。
考评内容应当涵盖供应商注册资金、企业规模、相关认证、业绩等基本情况,业务量、配合度、报价有效性等合作情况,交货及时性、开票及时性、诚信等合同履行情况,溢价能力、竞争力等价格水平情况,产品合格率等产品质量情况, 违规、违约、投诉等诚信经营情况,使用满意度、质量问题等使用质量情况,服务满意度、服务及时性等售后服务情况。
考核项目 | 基本内容 |
基本情况 | 供应商性质、企业规模、财务状况、行业地位 |
合作情况 | 近两年业务量、配合度、报价有效性、合作关系 |
合同履行 | 合同履约率、交货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
质量保证 | 质量保证体系、到货质量、产品合格率、质量评价 |
价格水平 | 优惠程度、消化涨价的能力、成本下降的空间 |
使用质量 | 使用满意度、使用质量等 |
售后服务 | 反应及时性、售后服务满意度等 |
诚信经营 | 违约情况、投诉情况、违规情况等 |
3.实行评价结果等级管理与正反向激励管理。
每类供应商按照考评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A级得分≥90分;B级80≤得分<90分;C级70分≤得分<80分;B级得分<70分。
战略供应商须达到B级及以上,为C级则重新审核审批;
重点供应商须达到B级及以上,评价为C级降为一般供应商;
连续两年为A级,晋升为战略供应商。
内部供应商须达到C级及以上。一般供应商须达到C级及以上,三年为A级,晋级为B级重点供应商。
等级 | 战略供应商 | 重点供应商 | 一般供应商 | 内部产品供应商 |
A级≥90分 | 合格 | 合格/两年为A晋升为战略性供应商 | 合格/三年为A晋升为重点供应商 | 合格 |
B 级 80≤得分<90分 | 合格 | 合格 | 合格 | 合格 |
C级70分≤得分<80分 | 重新审核 | 降级为一般供应商 | 合格 | 合格 |
D级<70分 | 不合格 | 不合格 | 不合格 | 不合格 |
4.建立供应商风险防控机制。
为约束供应商行为,保证供应商工作质量,根据供应商行为影响程度和造成后果,建立供应商退出机制,分为冻结退出行为和列入黑名单永久取消准入资格情形。
冻结退出情形包括:
被市场管理部门注销或经营异常的;
评价不合格或末位淘汰的;
产品质量差、技术水平落后,无法保证产品质量的;
产品或服务相关证件失效,未及时补办的;
企业重大变更未及时通报的;
未能按合同要求履约的;
准入后连续两年未发生业务的。
列入黑名单永久取消准入资格情形包括:
提供的相关证件及资料有伪造现象的;
所供物资属假冒伪劣产品或侵权的;
已被市场管理部门吊销的;
已停止生产、经营或更改生产、经营范围后不再具备准入条件的;
采用不正当手段进行恶性竞争或与其他供应商串通进行恶意报价的;
代理供应商用其他产品冒充所代理厂家产品的;
工程承包人将工程违规转包,或未经甲方同意擅自分包的;向采购人员行贿或者提供其他不正当利益的;
利用垄断行业或品牌优势牟取暴利的;
采用不正当手段诋毁、排挤其他供应商的;
供方财务状况严重恶化,经营业绩急剧下滑的;
因供方责任与公司成员企业发生经济纠纷,进入法律诉讼程序的。
5.对供应商管理部门实施监督与约束。
要加强对供应商管理部门及人员的权利与行为管理,每年对供应商管理工作开展检查、考核和通报。
明确违规情形和问责处罚规定,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责任人纪律处分、责令赔偿损失、经济处罚或解除劳动合同;
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