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池滩羊免费吃
世界食品网

鸡西市人民政府印发鸡西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2014年-2018年)的通知(鸡政发〔2014〕22号)

   2014-09-04 629
核心提示: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企事业单位:  《鸡西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2014年-2018年)》业经2014年3月
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企事业单位:
 
  《鸡西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2014年-2018年)》业经2014年3月7日市政府14届18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鸡西市人民政府
 
  2014年5月5日
 
  鸡西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2014年-2018年)
 
  绿色食品产业是成长性最好、发展潜力最大的产业,也是我市的优势特色产业。为贯彻落实《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纲要的通知》(黑政办发〔2013〕52号)精神,深入实施市委、市政府做强“两黑一绿”支柱产业发展战略,借助“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的有利机遇,进一步明确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方向、目标和任务,推动绿色食品加快发展,制定本规划。
 
  一、产业基础
 
  绿色食品产业就是以绿色食品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业。近年来,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快速发展,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一)产业门类比较齐全。初步形成了水稻、玉米、大豆、畜产品、经济作物、山产品加工业六大产业。2013年,农产品设计加工能力560万吨,实际加工量292 万吨(含农垦原粮,下同),销售收入120.6亿元,实现利润9亿元,税金2.5亿元。农产品加工率达到40%。畜产品设计屠宰加工能力达48.5万吨,实际屠宰加工量为19万吨,其中,肉类产量为11万吨、乳品产量为8万吨。
 
  (二)龙头企业初具规模。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0户,其中,国家级2户、省级18户、市级60户。其中,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17户,2000万元至1亿元的企业29户。
 
  (三)生产基地逐步扩大。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739万亩,其中,绿色食品种植基地达到467万亩,占总面积63.2%,同比增加8%。猪、肉牛、羊、家禽饲养量分别达到155.3万头、29.4万头、65.4万只、1309.3万只,同比分别增长15.3%、4.4%、5.2%、3.8%;奶牛存栏达到2.97万头,同比增长5.2 %。
 
  (四)联结机制逐步健全。有46户龙头企业与115个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等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采取了“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结成了联系比较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五)品牌效应逐渐凸现。全市农产品注册商标近262个。有全国驰名商标1个;省著名商标8个;有绿色食品标识62个、无公害标识70个、有机产品标识4个、地理标志认证产品3个;5种产品被评为首届黑龙江消费者最喜爱的100种绿色食品。
 
  二、比较优势
 
  (一)生态优势。我市农业生产区域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山青水秀,土净田洁。有湿地36万公顷。有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11处,总面积5897平方公里,全市平均森林覆盖率29.7%,其中市区达41%,是开发绿色食品的理想地区。
 
  (二)资源优势。我市域内耕地面积1400多万亩,其中市属耕地734万亩,人均耕地10亩以上。土质肥沃,土层较厚,有机质含量高达2.5%,自然肥力好,亩耕地化肥和农药施用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是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三)区位优势。我市交通便捷,形成了包括铁路、高速公路和机场在内的比较完整的交通网络体系,方便农产品运输;有密山和虎林两个国家级一类对俄罗斯陆路口岸,开通了对俄客货运线路,对外向型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拉动作用。
 
  (四)产业优势。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布局比较合理、门类相对较全,已成为农村经济主导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增长潜力。
 
  三、发展原则
 
  (一)力推两个转变。抓住“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战略机遇,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和市场化思维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着力推动种植业向畜牧业战略转变;传统农业向绿色品牌农业战略转变,实现农产品过腹增值和加工增值。
 
  (二)实施裂变升级。优化配置绿色食品产业存量资产,挖掘潜力,释放潜能,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实现资金合作式、技术升级式、数量扩张式裂变发展。吸引国内外知名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新上一批高产出、高效益、带动力强的项目,通过盘活存量、调优增量、扩充总量、提升质量,实现绿色食品产业裂变升级。
 
  (三)大兴品牌战略。引导企业强化品牌意识,争创知名、著名、驰名商标。大力宣传、推介我市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以优势品牌为核心,吸引、整合品牌,打造我市绿色食品整体品牌形象,把品牌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
 
  (四)强化科技支撑。引导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协作关系,引进农产品生产加工新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鼓励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终端产品,增强我市绿色食品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规划目标
 
  (一)2014年规划目标。
 
  1.农产品加工量达到315万吨,比2013年增加8%;销售收入 达133亿元,比2013年增加10%;农产品加工率达到42%、精深加工量占加工总量的比重达到10%,分别比2013年增加5%、5%。畜产品屠宰加工量达到 20.3万吨,比2013年增加7%。
 
  2.农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740万亩,其中绿色食品种植面积达到495万亩,实物总量227.5万吨,分别比2013年增加6%、6%。
 
  3.农产品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地理标志产品达11个,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总数141个,分别比2013年增加2个、5个。
 
  (二)2018年规划目标。
 
  1.农产品加工量达到372万吨,比2013年增加27.4%,年均递增5%;销售收入达212.5亿元,比2013年增加76.2%,年均递增12%;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0%、精深加工量占加工总量的比重达到25%,分别比2013年增加25%、20%。畜产品屠宰加工量达到26.6万吨,比2013年增加40%,年均递增8%。
 
  2.农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740万亩,绿色食品种植面积达到625万亩,实物总量287.2万吨,分别比2013年增加33.8 %、33.8 %。
 
  3.农产品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地理标志产品达16个,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总数160个,分别比2013年增加7个、24个。
 
  五、产业布局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市重点发展水稻、玉米、大豆、畜产品、经济作物和山产品加工六大产业,全面提高绿色食品生产能力和精深加工水平,逐步由农产品加工向食品加工延伸,加快发展主食加工业。
 
  (一)水稻加工业
 
  1.发展方向。水稻产业是我市农业的支柱产业,全市水稻种植面积占粮食作物面积的36%,产量占粮食总产的38.4%,而且品质优良。目前,全市水稻加工转化率为95%,但90%以上为初加工产品。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在稳步发展精制高端大米基础上,延长水稻产业链条,提高精深加工水平。一是发展米糠油、米蛋白、膳食纤维等深加工产品;二是开发药用谷维素、维生素E、糠蜡等下游产品;三是在发展稻壳发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稻壳灰提取白炭黑、活性炭,提高稻壳综合利用水平。
 
  2.重点项目。通过招商引资,新上年加工能力30万吨以上,且加工层次高、产品链条长的水稻加工企业。重点支持绿都集团30万吨稻米加工项目、黑龙江又一村粮食经贸公司20万吨稻米加工项目、中粮集团(虎林)公司30万吨稻米加工项目、福娃食品公司6万吨稻米精深加工项目、黑龙江东粮经贸公司30万吨稻米加工项目、黑龙江东北大食品集团10万吨有机水稻加工项目、黑龙江正邦农业发展公司2万吨稻米加工项目、鸡东故香米业5万吨稻米加工项目等;新上益海嘉里40万吨精制米等深加工项目、中粮米业9000吨米糠油加工项目等。2014年、2018年,全市水稻年加工能力分别达到422.2万吨、453万吨,分别比2013年增长6.8%、14.6%;实际加工量分别达到229.4万吨、270.8万吨,分别比2013年增长8.6%、29.2%;年销售收入分别达到80.6亿元、127.8亿元,分别比2013年增长10.7%、77.7%;利润分别达到6.8亿元、18.4亿元,分别比2013年增加3%、14.9%;水稻精深加工率分别达到7%、15%,分别比2013年增长2%、10%。
 
  3.基地建设。稳步增加水田面积,建设水稻产业带。2014年、2018年,全市水稻面积分别达到262万亩、300万亩;分别比2013年增加0.7%、15.4%。一是以密山市和平乡、兴凯镇、连珠山镇等65.9万亩水稻为基础,新增水稻0.6万亩,建设66.5万亩密山水稻产业带;二是以虎林市虎头镇、珍宝岛乡、阿北乡等153.5万亩水稻为基础,新增水稻1.5万亩,建设155万亩虎林水稻产业带;三是以鸡东县鸡林乡、明德乡、鸡东镇等为重点,建设33.5万亩鸡东水稻产业带;四是以滴道区、恒山区柳毛乡、城子河区永丰乡等为基础,建设7万亩郊区水稻产业带。
 
  (二)玉米加工业
 
  1.发展方向。全市玉米种植面积占粮食作物面积的51.9%,产量占粮食总产的58%。目前,我市玉米加工企业规模小,深加工产品少,高附加值产品比例低,技术相对落后。针对上述问题,根据玉米产品市场需求,在稳步发展高质量玉米主食食品、休闲食品、方便食品基础上,重点进行玉米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一是发展应用前景广、市场潜力大的功能性食品添加剂、淀粉糖、变性淀粉等深加工产品;二是扩大以玉米为原料的白酒生产规模;三是发展以玉米及秸杆为原料的饲料加工业。
 
  2.重点项目。通过招商引资新上以玉米为原料的精细加工和饲料加工项目。重点扶持以黑龙江正邦农业发展公司1.5万吨玉米加工项目、鸡西市海泰食品公司1万吨甜玉米加工项目、鸡西新北方食品公司0.65万吨青玉米加工项目、虎林市完达山酒业公司万吨玉米加工项目,新上的24万吨黑龙江博旺饲料加工项目等。2014年、2018年,玉米年加工能力分别达到61万吨、65万吨,比2013年增加11%、18.4%;实际加工量分别达到30.7万吨、36.3万吨,分别比2013年增加23%、53.6%;年销售收入分别达到12.5亿元、19.5亿元,分别比2013年增加24.1%、107%;利润分别达到1.4亿元、2.5亿元,分别比2013年增加15.2%、75.4%。
 
  3.基地建设。在稳定面积基础上,优化品种结构,适当增加角质型、减少粉质型玉米种植面积,改善玉米品质。2014年、2018年,全市玉米种植面积分别达到380万亩、390万亩;分别比2013年增加1.3%、2.7%。其中,角质型260万亩,比2013年增加8.3%,占总面积的68.4%;粉质型120万亩,比2013年减少11.1 %,占总面积的31.6%。一是以密山市富源乡、二人班乡、白鱼湾镇为重点,建设170万亩密山玉米产业带。其中,角质型115万亩,比2013年增加 9.5%,占总面积的 67.6%;粉质型55万亩,比2013年减少8.3%,占总面积的32.4 %;二是以虎林市杨岗镇、宝东镇、伟光乡为重点,建设67万亩虎林玉米产业带。其中,角质型45万亩,占总面积的67.2 %,比2013年增加7%;粉质型 22万亩,比2013年减少12%,占总面积的32.8 %。三是以鸡东县东海镇、永和镇、向阳镇等为重点,建设110万亩鸡东玉米产业带。其中,角质型 75万亩,比2013年增加7%,占总面积的68.2 %;粉质型35万亩,比2013年减少12.5 %,占总面积的31.8 %。四是以鸡冠区红星乡、恒山区红旗乡、滴道区兰岭乡、梨树区、麻山区等为重点,建设33万亩郊区玉米产业带。其中,角质型25万亩,比2013年增加8.7 %,占总面积的75.7%;粉质型8万亩,比2013年减少20%,占总面积的24.3%。
 
  (三)大豆加工业
 
  1.发展方向。当前,大豆产业受大量进口大豆冲击,种植面积下降,加工效益下滑,必须实施转型发展战略。一是由大豆油、饲料粕初级加工向深加工转变,重点发展浓缩蛋白、磷脂、膳食纤维等深加工产品;二是由大豆油脂加工向大豆食品加工转变,重点发展豆腐、豆干、腐竹、豆粉、豆奶和全豆食品;三是由大豆加工向直接销售食品豆转变。重点建设优质大豆基地,打民族品牌,做强绿色非转基因大豆品牌。
 
  2.重点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大豆食品及精深加工企业。重点扶持黑龙江伟邦商贸公司2万吨大豆加工项目,新上密山中豆食品公司4万吨大豆植物蛋白乳等加工项目。2014年、2018年,大豆年加工量分别达到4.5万吨、5.1万吨,分别比2013年增加6%、19.6%。
 
  3.基地建设。保持大豆种植面积稳定,不出现大幅下滑。一是以密山市杨木乡、裴德镇、富源乡为重点,建设20万亩密山大豆产业带;二是以虎林市杨岗镇、宝东镇、东诚镇为重点,建设30万亩虎林大豆产业带;三是以鸡东县兴农镇、下亮子乡、平阳镇为重点,建设5万亩鸡东大豆产业带;四是以滴道区滴道河乡、梨树区、麻山区为重点,建设7 万亩郊区大豆产业带。
 
  (四)畜产品加工业
 
  1.发展方向。根据市场需求,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一是稳定发展肉类分割品和精细分割制品;二是不断增加产品附加值,重点开发红肠、罐头等熟制品;三是注重开发方便、易储存、精包装的低温、真空冷冻和干燥高端肉制品;四是加快毛、皮、血、骨、肠等副产品的开发利用,重点开发骨粉、血粉、羽毛粉等深加工产品;五是发展乳制品和乳品饮料等。
 
  2.重点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以国内大型畜产品加工企业来我市投资。一是新上肉牛、肉羊加工项目;二是新上熟食制品加工项目;三是乳制品企业新上加工项目等。重点扶持鸡西高金食品有限公司、虎林娃哈哈乳品有限公司、完达山乳业、鸡东福润肉类加工有限公司和新引进的鸡西天翔牧业等企业,尽快达产达效。2014年,全市畜产品屠宰加工量达到20.4万吨,其中,肉类产量 11.8万吨、乳品产量 8.6万吨,年销售收入达29亿元,分别比2013年增加7%、7%;2018年,全市畜产品屠宰加工量达 26.6万吨,其中,肉类产量15.4万吨、乳品产量11.2万吨,年销售收入达38亿元,分别比2013年增加40%、40%。
 
  3.基地建设。2014年,全市生猪、肉牛、羊、禽类饲养量分别达到175.5万头、32.3万头、71.3万只、1427.1万只,奶牛存栏3.1万头,分别比2013年增长13%、10%、9%、9%、6%。新建养殖小区,到2018年,全市生猪、肉牛、羊、禽类饲养量分别达到286.1万头、47.3万头、100.6万只、2014.5万只,奶牛存栏3.97万头,分别比2013年增长63%、46%、41%、41%、28%。
 
  (五)经济作物加工业
 
  1.发展方向。我市经济作物基地面积20万亩,主要包括蔬菜10.4万亩,白瓜面积4.3万亩,万寿菊0.3万亩,甜玉米0.7万亩,杂粮杂豆4.3万亩。今后发展的方向是突出特色,稳步增加面积,提高深加工能力。
 
  2.重点项目。通过招商引资新上经济作物深加工项目,提高产品档次。一是蔬菜产业。充分发挥鸡冠区蔬菜交易大市场等交易平台作用,促进蔬菜销售。新上净菜加工项目;二是重点扶持金果农产品公司、新华新食品公司等白瓜加工企业。新上南瓜粉、南瓜食品等加工项目。2014年、2018年,白瓜籽加工能力达到7.13万吨、8万吨,分别比2013年增加7.5% 、22%;三是重点扶持鸡东莲春天然色素提纯公司等万寿菊加工企业,2018年,万寿菊加工能力达到0.024万吨;四是重点扶持海泰食品公司等企业,扩大甜玉米生产加工规模,提高深加工水平。2014年、2018年,甜玉米加工能力达到1.9万吨、2.3万吨,分别比2013年增加10%、38%。
 
  3.基地建设。一是以密山市和平乡、虎林市虎林镇、鸡东县鸡东镇、鸡冠区西郊乡、恒山区红旗乡、滴道区滴道河乡、城子河区永丰乡蔬菜基地为重点,稳步扩大蔬菜种植面积。2014年、2018年,蔬菜基地面积分别达到10.5万亩、11万亩,分别比2013年增加1%、6%。以密山市和平乡、虎林市虎林镇、鸡东县鸡东镇、鸡冠区西郊乡、恒山区红旗乡、滴道区滴道河乡、城子河区永丰乡的蔬菜棚室基地为重点,扩大规模,提高标准,建设蔬菜棚室小区,实现蔬菜生产设施化。2014年、2018年,蔬菜棚室面积分别达到 0.96万亩、1.10 万亩,分别比2013年增加2%、17%。二是以密山市裴德镇、滴道区兰岭乡为重点,建设白瓜生产基地,面积稳定在4.5万亩左右。三是以鸡东县永和镇为重点,建设万寿菊生产基地,面积稳定在0.3万亩左右。四是以麻山区为重点,建设甜玉米生产基地,面积稳定在1万亩左右。
 
  (六)山产品加工业
 
  1.发展方向。一是食用菌加工业。重点发展保鲜、速冻、压缩、膨化等食用菌产品,开发即食类产品。二是蜂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绿色、有机蜂蜜及蜂胶、蜂花粉、蜂王浆等深加工产品。三是山野菜加工业。重点发展与国际技术、质量标准接轨的出口山野菜产品。四是刺五加加工业。重点发展刺五加茶、刺五加精等营养保健品及刺五加医用药品。
 
  2.重点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食用菌加工企业,整合蜂产品加工企业,提高山野菜深加工规模和水平。一是重点扶持虎林市绿都蜂业公司、密山市碧蜂堂公司等蜂产品加工企业,2014年、2018年,蜂产品加工能力达到 0.35万吨、0.4万吨,分别比2013年增加4%、14.5%。二是重点扶持黑龙江日信食品公司等山野菜加工企业,2014年、2018年,山野菜加工能力达到0.2万吨、0.27万吨,分别比2013年增加5.9%、39%。三是重点扶持黑龙江日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鸡东黑珍食用菌公司等食用菌生产企业,2014年、2018年,食用菌生产能力达到0.125万吨、0.13万吨,分别比2013年增加21.4%、26.2%。四是重点扶持黑龙江乌苏里江制药公司、黑龙江珍宝岛药业公司、黑龙江新曙光刺五加生物科技开发公司、鸡东县东宝北药专业合作社等刺五加加工企业。2014年、2018年,刺五加加工能力达到0.54万吨、0.62万吨,分别比2013年增加3.8%、19.2%。
 
  3.基地建设。一是以虎林市、密山市等为重点,建设蜂产品生产基地,2014年、2018年,全市蜜蜂饲养量达3万群、3.8万群,分别比2013年增加7%、35.7%。二是以区域内林区为重点,建设山野菜生产基地。2014年、2018年,全市山野菜基地面积达到 22万亩、30万亩,分别比2013年增加10%、50%。三是以密山市、梨树区、城子河区等为重点,建立食用菌生产基地,2014年、2018年,食用菌生产能力达到620万袋、984万袋,分别比2013年增加34% 、113%。四是以虎林市等为重点,建设刺五加生产基地,2014年、2018年,刺五加基地面积稳定在20万亩。
 
  六、推进措施
 
  (一)推进绿色食品龙头企业裂变升级。做大存量,挖掘潜力,释放潜能,实现增资合作式、技术升级式、数量扩张式裂变发展。一是大型龙头企业裂变。目前,我市规模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大、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22户。要做大做强这些重点龙头企业,使绿都集团、中粮米业等6户销售收入达到20亿级,东粮经贸公司、清河泉米业公司等4户销售收入达到10亿级,富民粮油饲料公司、虎林娃哈哈乳品公司等12户销售收入达到5亿级。二是中小型龙头企业升级。目前,我市有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亿元以下的龙头企业14户。培育整合这些中小企业是大企业裂变的需要,也是小企业升级的需要。要积极培育金果农产品公司、福顺祥粮油公司、海泰食品公司等中小企业,使其成为销售收入亿级企业。裂变升级企业享受《中共鸡西市委鸡西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鸡西市工业裂变升级实施方案的通知》(鸡发〔2013〕11号)规定的优惠政策。
 
  (二)建设高标准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加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环境保护,严格执行绿色、无公害生产规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鼓励使用有机肥,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以生产高标准保证绿色食品的高标准。抓住兴凯湖列入国家良好湖泊保护序列的机遇,以兴凯湖为核心,围绕虎林灌区、湖滨灌区,建设以有机、绿色水稻为重点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扩大虎林、密山5个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基地面积,提高基地管理水平。围绕发展“两牛一猪”产业,发展规模化养殖,建设新建万头牛场1处、千头牛场9处、万头猪场20处、规模畜牧小区100个。以郊区为重点,建设蔬菜、食用菌等高效、外向型生产基地。通过土地流转、技术合作、销售服务等形式,建立覆盖所有主导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带动农户从事绿色食品开发,统一生产、统一品牌、统一销售、运行规范、效益好的专业合作社给予扶持。
 
  (三)大力培育绿色食品品牌。要增强商标意识、品牌意识,重点培育 “珍宝岛”大米、“兴凯湖”大白鱼、虎林大米等特色品牌。支持企业和合作社申办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对产品品牌进行整合,统一打品牌,力争做到一个产业、一个主打品牌,形成拳头产品,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努力争创市知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全国驰名商标,推进农产品商标升级。对企业创名牌按照《鸡西市人民政府印发鸡西市实施商标战略五年发展规划的通知》(鸡政发〔2013〕23号)规定予以奖励。
 
  (四)强力开拓绿色食品市场。要积极引导鼓励企业进驻“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交易中心”,展示、销售我市绿色食品和特色农产品;组织我市企业参加省政府在北京、香港等重要的中心城市举办的整体性绿色食品产业推展会,全面宣传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和产品;组织我市企业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等活动,扩大我市绿色食品的影响力。绿色食品企业参加政府统一组织的农产品展销、博览会等,对展位费给予一定补贴。适时谋划筹办以我市为主的地方绿色食品交易会,扩大我市绿色食品影响力。鼓励我市绿色食品企业以市场化运作方式,建立绿色食品旗舰店和独立品牌连锁店,对运行规范、效益好的给予适当补贴;鼓励扶持我市绿色食品进入全国各主流超市,鼓励扶持我市企业利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营销网站,在线经销绿色食品,对入网企业给予一定补贴。组织绿色食品企业、专业合作社参加农超对接活动,提高绿色食品市场占有率。
 
  (五)建设绿色食品物流网络。完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支持和鼓励发展散粮运输、集装箱或者集装袋运输等物流方式。尽快启动虎林绿宝集团现代农业物流园区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大型控制性综合农产品物流园区,扩建、新建大型粮食物流集散中心、战略装车点。加强绿色食品储备、商品化处理和冷藏储存设施建设,发展保鲜配送和冷链物流,打造具有集中采购、跨区域配送能力的现代化物流配送网络。
 
  (六)切实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建立健全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鼓励绿色食品企业制定并严格执行高于国定标准的企业食品安全标准。鼓励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绿色食品等规程进行生产和加工。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等制度,建设覆盖种植养殖、生产加工、食品流通各环节的食品质量追溯和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系统,力争5年内全部食品实现“来源可溯、流向可追、质量可控、责任可查”。建立质监、工商、食品药品、农业、公安等部门联合执法机制,严厉打击生产假冒、劣质和质量不达标食品行为,严肃查处仿冒和不规范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等现象,维护绿色食品良好形象和声誉。
 
  (七)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要以“双赢”为宗旨,按照双方自愿、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积极引导组织龙头企业与农民结成紧密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一是引导合同订单型利益联结模式。即绿色食品产业与合作社、基地、农户签订单,并可提供技术和生产资料服务,按保护价收购农产品。二是鼓励土地租赁型利益联结模式。即龙头企业租种农民土地,实行标准化耕种和市场化经营。三是支持发展农超对接型利益联结模式。即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户将自己生产的优质产品直接供给超市或者在超市租赁专柜进行销售。
 
  (八)加大对绿色食品产业的扶持。一是资金扶持。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对绿色食品产业的投入,要认真研究国家、省相关扶持政策,积极对上争取资金。市、县(市)政府设立绿色食品产业专项基金,支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项目。二是政策扶持。有关部门要出台政策措施,在项目审批、资金投入、用地用电、税费减免、产品运输等方面向绿色食品产业倾斜,支持扶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三是金融扶持。金融部门要与绿色食品龙头企业建立银企财协作关系,在信贷政策上向绿色食品龙头企业倾斜,优先保证绿色食品龙头企业农产品收购和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的贷款。拓宽融资渠道,创新担保模式,支持有条件的绿色食品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重视农业保险,做到应保尽保,逐步实现全覆盖。四是科技扶持。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部门要积极研发、引进先进绿色食品种养、加工技术,选育、推广优质农作物和畜禽品种,为绿色食品产业提供科技支撑。对采用先进科技成果、新上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的龙头企业,市、县(市)给予一定补贴。充分发挥我市绿色食品相关信息网络作用,为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等提供产品、技术、销售等信息支持,加快绿色食品产业信息化进程。
 
  (九)加强对绿色食品产业的领导。市政府成立食品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有关副市长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市发改委、市工信委、市农委、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粮食局、市畜牧兽医局等有关单位负责人。县(市)、区也要成立推进机构,负责绿色食品产业的规划、组织、督促、协调、推进、落实等工作。县(市)、区要制定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合理布局,新上项目要做到高起点、高水平,防止盲目铺摊子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要落实包保责任,重点项目、骨干龙头企业要由县(市)、区主要领导、主管领导进行包保,实行目标管理,保障绿色食品产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地区: 黑龙江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法规
 
盐池滩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