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餐食加工过程中,从食材采购到终成品呈现,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异物混入的风险点。因此,实施有效的餐饮异物控制策略,对于提高餐饮业的整体服务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常意义来讲,任何不属于产品的物质均被视为异物,包括产品原辅料本身含有,但工艺要求剔除的物质(内源性异物),如果核、骨渣、猪毛等和不属于产品、原辅料的一部份而混入产品的物质(外源性异物),如金属、玻璃、头发、杂草、飞虫等。
不管是内源性异物还是外源性异物,均需要通过识别异物来源,制定措施予以控制,下面我们从“人、机、料、法、环”五方面讲解异物控制措施。
1、人员管理
食品从业人员的毛发、饰物、个人物品等极有可能成为异物来源,因此,食品从业人员应按照GB31654和企业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要求,规范着装、佩戴口罩和工作帽、不佩戴或佩戴的饰物不外露、个人物品集中存放等,有效减少异物混入的风险。
2、加工用器具及设备的管理
加工用器具与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因工器具选择或使用不当、设备磨损、老化或清洁不彻底等原因产生异物进而混入食品中(如图示)。
因此,通过定期更换、检查、维护和清洁加工用器具与设备,可以确保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从而保障食品的安全性和卫生性。

加工用器具及设备可能的异物来源
3、原料管理
供应商的选择是此环节的关键,餐饮企业必须兼顾成本和质量,与信誉良好、有竞争优势的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通过定期审核和绩效管理使其供应的原料能够持续保持高质量。
同时,原料在入库前应作好进货查验和索票索证工作,严格把控质量、安全、数量和品种,确保每批次原料都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原料贮存期间,应定期检查和清理破损、受污染、腐烂变质及过期的原料。
拆包后的原料应加盖或扎紧保存,玻璃瓶产品选择适宜的存放位置,开盖使用时,应小心开启,避免瓶口破碎。
4、加工方法管理
餐食加工的每一环节均有可能引入或产生异物,应针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控制。例如,原料粗加工环节,加工人员要对待使用的原料进行二次检验,尤其是解冻后的原料。
同时,应注意原料的处理步骤和存储方式,如原料脱包应注意拆包方式,及时清理线绳和包装物,所有食材在粗加工后均需妥善存放,防止因环境因素导致异物污染。
其次,在餐食烹饪过程中,食品加工人员严格执行卫生操作规范是预防异物混入的基础,如正确使用厨房工具和设备,及时清除垃圾和食物残渣等。
最后,菜品出餐前应经过检查,确保无异物混入。
5、加工环境管理
加工环境的管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地面无积水、无污物;作好清洁计划定期清扫、消毒,保持场所干净。
墙壁和天花板保持良好状态:烹饪间、售餐间、专间等墙壁保持完整,无墙皮脱落或破损情况,无冷凝水积聚。
食品处理区易碎品管控:不得存放玻璃制品,照明设施有防护装置。
加工场所虫害控制:如对外空洞、缝隙的封堵,虫害设施的安装和维护等。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餐饮异物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从原材料采购到最终成品呈现的每一个环节。每一环节都需要严格的标准和细致的执行,才能有效降低异物发生的概率。
因此,餐饮企业应重视异物控制策略的实施和完善,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从而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