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网

沙琪玛是哪个民族的风味食品

   2025-08-04 750
核心提示:沙琪玛,这一色泽金黄、口感酥松的甜味糕点,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据着独特地位。其名称源于满语“ᠰᠠᠴᡳᠮᠠ”(sacima),意为“狗奶子蘸糖”或“切糕”,后经音译演变为汉语中的“沙琪玛”“萨其马”等变体。作为满族传统食品的典型代表,沙琪玛的演变史折射出多民族饮食文化的交融与传承。一、历史溯源:从祭祀祭品到市井美食沙琪玛的前身可追溯至满族祭祀食品“搓条饽饽”。这种用米饭捶打后搓条油炸、撒黄豆面制成的糕……(世界食品网-www.shijieshipin.com)

沙琪玛,这一色泽金黄、口感酥松的甜味糕点,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据着独特地位。其名称源于满语“ᠰᠠᠴᡳᠮᠠ”(sacima),意为“狗奶子蘸糖”或“切糕”,后经音译演变为汉语中的“沙琪玛”“萨其马”等变体。作为满族传统食品的典型代表,沙琪玛的演变史折射出多民族饮食文化的交融与传承。

一、历史溯源:从祭祀祭品到市井美食

沙琪玛的前身可追溯至满族祭祀食品“搓条饽饽”。这种用米饭捶打后搓条油炸、撒黄豆面制成的糕点,最初是关外三陵(清永陵、福陵、昭陵)的祭品之一。清代满族入关后,北京成为文化中心,沙琪玛逐渐从宫廷走向民间。乾隆年间《御制增订清文鉴》首次以满文记载其名称,而《燕京岁时记》则详细描述了其制作工艺:“以冰糖、奶油合白面为之,形如糯米,用不灰木烘炉烤熟,遂成方块。”这一记载印证了沙琪玛在清代北京已成为京式四季糕点的重要品类。

二、名称考据:满语音译与民间传说的交织

沙琪玛的命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其满语原意“狗奶子蘸糖”中的“狗奶子”,实为满族对某种野生浆果的俗称,反映了早期满族将自然食材与糖类结合的饮食智慧。民间传说则为其增添了传奇色彩:一则故事讲述清太祖努尔哈赤远征时,将军“萨其马”献上此点心,遂以其名命名;另一则传说称厨子误将炸碎的点心用糖粘合,脱口称“杀骑马”(后谐音为萨其马),暗含对骑马者撞翻货摊的泄愤。这些传说虽无史实依据,却生动展现了沙琪玛在民间文化中的传播路径。

三、工艺演变:从单一原料到多元创新

传统沙琪玛以面粉、鸡蛋、白糖为核心原料,经和面、擀片、切条、油炸、熬糖、粘合等工序制成。清代《光绪顺天府志》记载的“赛利马”(沙琪玛别称)已加入果品与猪油,体现工艺的早期改良。现代沙琪玛则进一步融合地域特色:山东沂水“丰糕”添加青红丝,成为中秋祭品;成都“协盛隆萨其马”以选料精致闻名;广东东莞厚街镇创新推出红糖玛仔、牛轧玛仔等品种,远销海外。这些变体既保留了酥松绵软的基本特征,又通过辅料调整满足了不同消费群体的口味需求。

四、文化传播:从北方宫廷到全国市井

沙琪玛的流行与清朝统治者的饮食偏好密切相关。满族入关后,八旗驻军将这一糕点带至全国各地,使其逐渐突破地域限制。京西古道上的马帮与驼队因其耐饥特性,将沙琪玛作为行走美食,无意间推动了其向南方的传播。香港地区称其为“马仔”,广东东莞将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均印证了沙琪玛在饮食文化中的广泛影响力。

从满族祭祀的祭品到全国市井的常见点心,沙琪玛的演变史是一部微缩的多民族饮食文化交流史。其名称的满语音译、工艺的持续改良、传播路径的南北拓展,共同构成了这一传统糕点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今,无论是北方老字号的经典口味,还是南方创新派的现代变体,沙琪玛始终以其酥松绵软的口感,承载着国人对传统美食的集体记忆。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百科
 
盐池滩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