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肥胖人群越来越多,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肥胖与不平衡的食物摄入以及缺少运动密切相关。为了解决肥胖问题,许多国家的膳食指南都提出减少脂肪和糖的摄入以及均衡膳食和增加运动量。这些无疑会有助于降低体重,但是,具体到一种我们每天都会吃的物质--糖在肥胖形成的过程中起了何等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在科学家中还是存在很大争议。2013年9月第20届国际营养大会(ICN)上,由欧洲食品信息委员会(EUFIC)组织了一场针对“糖与健康”的讨论会,邀请了几位国际学者围绕糖与摄食心理、代谢以及体能维持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交流。
来自荷兰瓦格宁根大学的Saris教授回顾了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糖与健康的各方争论,他指出从1972年John Yudkin撰写的一本《纯净的白色致命物》一书到现在的40多年间有关糖与健康的争论就一直未曾停歇。虽然糖及碳水化合物在人体新陈代谢中的作用毋庸置疑,但针对糖是否与日益增多的肥胖等健康问题相关,各方都各执一词。流行病学及动物研究中既有摄入高剂量糖与体重增加和肥胖相关的结论,也有二者无关联的结论,甚至有研究发现由于糖的摄入量与脂肪的摄入量成反比,因而糖摄入多的人群反而因降低了脂肪摄入而肥胖发生率更低的情况。这些研究在糖的种类、总的膳食摄入量以及食物构成等方面存在不同,因而研究的结论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目前,科学界比较共识的看法是体重增加是饮食中摄入的能量大于机体新陈代谢和活动所消耗的能量。因此,很难建立肥胖与摄入某一种食物或食物成分之间的联系。不论何种来源,只要摄入过多能量,如果不通过运动消耗掉,就会导致超重。
EUFIC研讨会上,来自英国利兹大学专门研究食物心理学的Finlayson博士作了“糖与享乐感受及食物摄入”的专题介绍。他的研究指出糖的甜味给人们带来的身心愉悦感是其他食物无法替代的。他从食物心理学角度分析了人们如何在这种味觉诱惑下过量摄取食物。追求食物带给我们的享受,又不会造成代谢负担,把“甜味”与“能量”分离开来,于是糖的替代品便应运而生,这或许对那些担忧糖的健康危险的人士来说是一种两全的选择。
另一位来自瑞士洛桑大学的Tappy教授也在会上介绍了不同种类的糖在体内的代谢状况。他特别指出,近来有许多有关果糖引发健康风险的报道,使这个在水果、蜂蜜、食糖、果葡糖浆中广泛存在的物质处在“风口浪尖”上。Tappy教授认为,摄入果糖引发的体重增加多是因为膳食总热量增加,运动不足所致,而非果糖本身的作用。值得人们关注的是一项在健康人群中开展的研究显示:每日摄入果糖50 g以上会引起血液甘油三酯升高以及胆固醇含量改变,增加血栓和脂肪肝形成的风险。然而,令人担忧的是欧美及澳洲人的平均果糖消费量已超过了这个水平。不过,这种影响代谢的风险因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运动量,运动员还可能在摄入较多果糖时表现为运动成绩提高。因此,这项研究结果也不必引起人们恐慌,还需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最终证实,针对果糖有无必要采取限制摄入的建议,Tappy教授指出作为一项公共卫生政策,还应将着眼点放在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运动、多吃水果蔬菜以及摄入适当的能量,而非只针对果糖上。
通过这次交流,可以看出,糖与肥胖的问题依然存在争论;但是,科学家也有共识,即糖作为一种能量来源,摄入过量,如果不通过运动消耗掉,还是会导致超重;人们还是应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多运动,适当控制糖的摄入量。
日期:2014-04-25
以案释法丨小心!“减肥”产品可能是毒药!
近日,常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在日常检查时发现,某经营场所内有款待售的减肥胶囊产品,瓶上贴了产品标签,上面印有“【产品名称】中药保健品 【产品成分】藤黄果提取物,蓝莓提取物,月季花精华,荷叶决明子,山楂等 【服用方法】早餐前空腹服用一颗,半小时后吃早饭 【保健功能】控制食欲,燃烧脂肪,加速代谢”等字样,瓶内装有红色的胶囊。当事人通过微信朋友圈售卖上述产品。经苏州市食品检验检测中心检测,上述名为“中药保健品”的胶囊中含有西布曲明。……(世界食品网-www.shijieshipin.com)
2025-08-15969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环学院王小娟副教授在揭示有机肥-土壤-洋葱系统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传播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该研究通过宏基因组测序与HT-qPCR技术,系统解析了猪粪和羊粪有机肥施用条件下土壤-洋葱系统中ARGs的分布特征与迁移特征。采用LC-MS对根系分泌物中的酚类代谢物进行分析,并结合荧光标记接合转移试验,揭示根系分泌物关键组分对ARGs传播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畜禽粪便有机肥促进了土壤和洋葱中ARGs的富集,使洋葱鳞茎中ARGs的潜在暴露风险增加。根系分泌物是土壤-洋葱系统中调节ARGs传播的主要因素。……(世界食品网-www.shijieshipin.com)
2025-08-14943
华中农业大学在大麦籽粒重要营养活性物质的遗传调控机制解析方面取得新进展
该研究构建了大麦籽粒发育过程的全局共表达调控网络。利用该网络挖掘了调控黄酮代谢的转录因子和结构基因,重构了大麦籽粒中黄酮生物合成的代谢通路。同时,利用该调控网络揭示了HvC1-1和HvMYC-1调控大麦籽粒颜色分化的新机制,对大麦籽粒营养价值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世界食品网-www.shijieshipin.com)
2025-08-13454
类黄酮物质山柰酚牵线搭桥:油菜与微生物联手破解“氮吸收”难题
该研究揭示了氮高效基因型油菜通过根系分泌的类黄酮代谢物山柰酚招募特定微生物群,显著提升油菜的氮利用效率。这一发现为减少化肥使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世界食品网-www.shijieshipin.com)
2025-08-13986
研究揭示提升茶叶品质的关键生态栽培机制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宋亮团队等在云南省勐腊县象明乡安乐村古茶园开展了系统研究。研究人员采用科学实验设计,通过精细监测微气候、分析土壤养分及检测茶叶代谢物,深入解析了纯茶园、中覆盖森林茶园、高覆盖森林茶园生境类型与中密度、高密度两种种植密度对茶叶品质的影响机制。……(世界食品网-www.shijieshipin.com)
2025-08-08657
从微生物到食品:合成生物学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随着人口增长和资源环境压力的加剧,传统农业生产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食品合成生物学作为一种新兴技术,通过改造微生物代谢途径,实现营养物质的定向合成,为食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基于此,食品伙伴网对相关信息进行了梳理,本文将系统探讨食品合成生物学的定义、技术优势、国内外发展现状、政策支持与资本投入等方面,分析其对未来食品工业格局的深远影响。……(世界食品网-www.shijieshipin.com)
2025-08-01929
中国热科院在酵母发酵调控咖啡滋味品质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热科院香饮所加工与工程技术研究团队在探究不同酿酒酵母发酵对咖啡非挥发性化合物和感官轮廓的影响方面取得新进展。该研究结合广泛靶向代谢组学与感官评价技术,系统揭示了不同酵母菌株发酵对海南罗布斯塔咖啡非挥发性代谢物谱和感官品质的调控规律。……(世界食品网-www.shijieshipin.com)
2025-07-31513
构建全新光呼吸旁路:从消耗碳到固定碳
7月2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作物高光效功能基因组创新团队在水稻叶绿体中成功引入合成的丙醇二酰辅酶A代谢路径,首次在植物中实现光呼吸旁路额外固定二氧化碳,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生物技术杂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世界食品网-www.shijieshipin.com)
2025-07-29571
呋喃香豆素合成受限的原因找到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农业生物转录组与代谢组学创新团队揭示了变豆菜体内呋喃香豆素合成受限的遗传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杂志(The Plant Journal)》上。……(世界食品网-www.shijieshipin.com)
2025-07-29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