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作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为超过半数的世界人口提供主食。然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 SRBSDV)等病毒严重危害水稻生长,威胁粮食生产安全,解析病毒-水稻互作的分子机制对水稻病毒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8月12日,植保所周雪平教授联合浙江大学吴建祥教授团队和华南农业大学张彤教授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Viral proteins suppress rice defenses by boosting OsTSN1 RNA decay via phase separation and multimeriz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水稻病毒编码蛋白通过与寄主因子OsTSN1互作形成病毒蛋白-OsTSN1液滴,并促进OsTSN1的多聚化来增强其核酸酶活性和RNA降解功能,进而协同抑制自噬相关和茉莉酸信号转导相关的水稻抗病毒免疫反应。
该研究证实SRBSDV编码的P6蛋白在植物细胞质具有液-液相分离(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 LLPS)的特性,免疫共沉淀串联蛋白质谱分析发现RNA结合蛋白OsTSN1在P6形成的液滴中高度富集,P6通过与OsTSN1互作促进后者发生LLPS,诱导形成定位于应激颗粒(Stress granules, SGs)内的P6-OsTSN1液滴,并且OsTSN1蛋白对P6-OsTSN1液滴的SGs定位起关键作用。遗传学实验结果显示,OsTSN1过表达水稻对SRBSDV的易感性增强,而OsTSN1敲除突变体对SRBSDV的易感性显著降低,表明OsTSN1负调控水稻的抗病毒免疫反应。进一步研究发现,OsTSN1能降解单链RNA,且其核酸酶活性与其多聚化程度呈正相关,而在P6-OsTSN1液滴中P6通过与OsTSN1相互作用促进其多聚化,从而显著增强OsTSN1的核酸酶活性。紫外交联免疫沉淀结合RNA-seq分析发现,OsTSN1特异性识别并结合含有GAGGAG基序的mRNA,其中OsNAC15和OsLHY转录因子的mRNA被P6-OsTSN1液滴显著富集并靶向降解。进一步研究证实,OsNAC15作为转录激活因子结合自噬相关基因OsATG8C的启动子区域并正调控其转录表达,而OsLHY作为转录抑制因子结合茉莉酸信号通路相关基因OsJAZ6/12的启动子区域并负调控其转录表达。此外,SRBSDV P6通过形成P6-OsTSN1液滴来特异性招募并降解OsNAC15和OsLHY的mRNA,抑制自噬相关基因OsATG8C的转录但增强茉莉酸信号通路相关基因OsJAZ6/12的转录,从而同时抑制水稻自噬和茉莉酸信号通路介导的抗病毒免疫反应。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 RBSDV)和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 RSV)编码的P6和NS3蛋白均含有内在无序去(IDRs)并具有LLPS的特性,也能与OsTSN1互作并共同形成定位于SGs内的RBSDV P6-OsTSN1液滴和RSV NS3-OsTSN1液滴。在液滴内RBSDV P6和RSV NS3均可通过促进OsTSN1的多聚化来增强后者的核酸酶活性和RNA降解功能。此外,OsTSN1过表达水稻对RBSDV和RSV的易感性增强,而OsTSN1敲除突变体对RBSDV和RSV的易感性显著下降,表明OsTSN1也负调控水稻抗RBSDV和RSV的免疫反应。
总之,水稻病毒的RNA沉默抑制因子(SRBSDV P6、RBSDV P6和RSV NS3)均发生LLPS,并与寄主因子OsTSN1互作形成定位于SGs内的病毒蛋白-OsTSN1液滴。在液滴中,病毒蛋白通过促进OsTSN1的多聚化来增强其核酸酶活性,从而降解编码转录因子OsLHY和OsNAC15的转录本,抑制下游自噬和茉莉酸相关的水稻免疫途径进而促进病毒感染水稻,表明不同水稻病毒在入侵水稻策略上存在趋同现象。研究结果为水稻病毒病的抗病育种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浙江大学已毕业博士研究生曾铭和出站博士后傅帅为共同第一作者,浙江大学吴建祥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周雪平教授和华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张彤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等项目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62395-5
日期:2025-08-25
食品领域2025年度京津冀自然科学基金合作专项项目公布
近日,天津市科学技术局发布通知,对2025年度京津冀自然科学基金合作专项“负载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抗原酵母外泌囊泡疫苗的免疫机制”等50项项目予以正式立项,其中,食品领域有4项。……(世界食品网-www.shijieshipin.com)
2025-09-28345
猪蓝耳病继发细菌感染之谜揭晓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动物免疫与代谢创新团队,研究揭示了猪在感染蓝耳病病毒后容易引发细菌继发感染的关键机制,为解决这一困扰猪养殖业的世界性难题提供了新的防控思路和药物靶点。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细胞分子生物学(mBio)》上。……(世界食品网-www.shijieshipin.com)
2025-09-28441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蔬菜所辣椒团队在白绢病的绿色防控研究上取得新进展
辣椒白绢病是辣椒生产中的一种主要土传病害,近年来已成为我国辣椒产区特别是南方高温高湿辣椒产区的一种主要毁灭性病害。由于辣椒资源中尚未发现对白绢病菌免疫或高抗的材料,抗白绢病的辣椒品种极少。生产上对白绢病菌的防治主要还是依赖传统的化学农药,高频使用化学杀菌剂不仅增强了病菌的抗药性,而且对蔬菜产品和环境安全也易产生不良影响。……(世界食品网-www.shijieshipin.com)
2025-09-26932
创新化学方法开发出抗病毒“新武器”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动物免疫与代谢创新团队,合成与开发了一系列新型抗病毒化合物。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世界食品网-www.shijieshipin.com)
2025-09-19891
UPL巴西新推出免疫诱导剂,创新多肽助力作物减病害
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 UPL巴西公司近日向AgroPages世界农化网透露,其新型防御诱导剂Luminus(Flg22-Bt肽)已上市,产品登记用于大豆和玉米,是环保型叶面病害防治产品,建议在作物的营养生长阶段使用。……(世界食品网-www.shijieshipin.com)
2025-09-12350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质标所在中科院一区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发表文章提出农产品质量安全高通量抗干扰SERS标记探针免疫侧向层析速测新技术
为提高实际应用检测效率及检测便捷性,将上述信号探针与免疫侧向层析试纸条相结合,研发出SERS可视化试纸条产品,用于农产品中危害因子的高效定性定量检测,也为食品安全监测提供了新理论、新思路及新技术。……(世界食品网-www.shijieshipin.com)
2025-09-10554
鸡遗传育种团队合作揭示动物自然杀伤细胞发育和抗病力调控新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鸡遗传育种创新团队合作揭示了GA结合蛋白转录复合体( GABP)复合物调控动物自然杀伤细胞发育的新机制,为动物免疫细胞发育调控和抗病育种提供了新思路。……(世界食品网-www.shijieshipin.com)
2025-09-08417
中国热科院在益生菌增强罗非鱼免疫与肠道健康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湛江实验站热带水生生物疫病防控科研团队在益生菌增强罗非鱼健康养殖方面取得新进展。该研究系统评估了饲料中添加特基拉芽孢杆菌(Bacillus tequilensis)Bt-CO对尼罗罗非鱼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力、肠道健康及抵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影响,并深入解析了其作用机制,为Bt-CO作为一种高效的抗生素替代品应用于水产饲料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世界食品网-www.shijieshipin.com)
2025-09-08677
婴幼儿配方奶粉中的营养素(六)——其他营养素(核苷酸、益生菌、双歧杆菌、叶黄素……),建议收藏!
核苷酸是生物体内一类低分子化合物,是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是DNA和RNA的单体,也是母乳中的主要免疫成分。……(世界食品网-www.shijieshipin.com)
2025-08-30816
中国农业科学院质标所成功研制便携式益生菌活菌快速计数仪
益生菌因其在维护肠道微生态、提升免疫力、促进消化吸收等方面的显著功效,在功能性食品和健康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如何实现对益生菌总数、活菌数、死菌数及存活率的快速、精准检测,是保障产品质量与消费者权益的关键。然而,传统的平板计数方法操作繁琐、耗时较长,难以满足快速决策与现场检测需求;而流式细胞仪虽具有高精度,但设备昂贵、操作复杂,仅适用于实验室环境,难以在生产一线或流通环节推广应用。……(世界食品网-www.shijieshipin.com)
2025-08-25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