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出口商来说,二季度以后贸易形势不容乐观,不仅中国卖家要抢占欧洲市场,其他国家也因顾忌美国对等关税寄望在欧洲提前站稳脚跟。
巴塞罗那展期间,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CAPPMA)主席崔和接受UCN采访时表示,第一季度中国出口增长强劲,但第二季度毫无疑问会下滑。美国买家在关税之前囤货采购,创造了暂时性的需求,中国出口商刚好填补了这些需求。
今年第一季度,中国海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7.5%至46.2亿美元,出口量增长16%至103万吨。对美市场出口同比增长9.2%至81,600吨,出口额增长了12.5%至4.7亿美元。
“2025年剩余时间,出口肯定会减少。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了2022年、2023年和2024年出口的下降,而今年一季度的增长是关税推动的反常现象。”崔和说,“在进口方面,2025年也可能会下降,由于鳕鱼价格上涨,原料价格普遍较高,今年的进口量应该会略有下降。”
中国水产品出口长期处于震荡下降趋势,出口量从2018年的420万吨下跌至2021年的370万吨,但2024年反弹至408万吨。进口量在2023年达到467万吨,2024年下降至450万吨。
“我们的出口增速远远低于进口增速。中国现在是全球最大的虾类进口国,2023年进口110万吨,2024年进口了100多万吨。在2018年第一波贸易战之前,中美海产品贸易在数量上相对平衡,双方约50万吨,但进口价值有区别,我们主要进口初级产品,而美国需要加工产品,这自然产生了价值差异。”崔和说。
中美贸易战升级背景下,罗非鱼产业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2024年中国向美国出口12.8万吨罗非鱼产品,价值4.26亿美元。
“目前,许多罗非鱼还养在池塘里,生长周期延长了,出口商要寻找替代市场。我们暂时停止向美国出口期间,鱼可以长得更大一点,这没有问题。”崔和说。
关于政府对出口企业的扶持,崔和建议当局鼓励扩张内销市场,而不是提供补贴,中国政府的立场是明确的,当出口企业遇到暂时困难,应通过国内市场接近。中国海产业的灵活性也是一个优势,养殖户可以随时转养其他品种,中国商业养殖品种多达100多种,包括鱼类、虾类和蟹类,没有哪一个其他国家拥有如此丰富的多样性。
崔和认为,当前中美贸易僵局是一个双输局面,双方的贸易关系已成立了近30年,达到了空前的规模,这不是8年或10年建立起来的。美国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是解决争议的最大障碍。如果没有政策确定性,双方企业就不可能精确计算成本,也不可能确定维持贸易模式是否仍然有利可图。
这种破坏性还延伸到了其他国家,影响全球供应链。“由于美国政策的不确定性,其他国家也不太愿意介入。如美国又突然降低关税,刚进行投资的企业将面临损失。”崔和说。
日期:2025-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