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听说过“高温天气容易食物中毒”的说法,不过食物并不是只有在“热的时候”才容易变质,恰恰是“热了还没冷”的这段时间,才最危险。
细菌vs食物
我们知道细菌是一种微生物,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几乎无处不在。它们有好有坏,和我们的食物关系密切。
某些细菌在食品生产和保存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腌制、发酵等传统工艺中,人们会有意识地利用特定菌种来延长食物保质期并提升风味。酸菜、腐乳、酱油、米酒等食品,都是借助有益菌的作用制成的。这些制作工艺能抑制有害细菌生长,同时为有益菌创造适宜的繁殖环境。
然而,也有一些细菌则可能成为健康的隐患。这类有害细菌(病原菌)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李斯特菌和弯曲杆菌等,常见于食品污染事件中。当食物处理不当、保存条件不合适时,它们就可能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诱发食源性疾病,影响消化系统,甚至危及生命。
温度&时间,一个不能少
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更关注对剩菜的处置和保存。其实,当食物完成烹饪的那一刻,就已经进入了与细菌赛跑的倒计时。
无论是刚做好的饭菜,还是吃剩的食物,只要处于 5℃ ~ 60℃ 的温度区间,大多数致病菌都能迅速繁殖。这一段温度也被称为“危险温度带”, 很多细菌在20分钟内数量就会翻倍。想要掌握食品的安全,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世界卫生组织《食品安全五大要点》指出,熟食在室温下不得存放2小时以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餐饮服务通用卫生规范》(GB 31654-2021)也规定,烹饪后的易腐食品,在冷藏温度以上、60°C以下的存放时间不应超过2h。
冷藏或冷冻食品不能杀死微生物,但能限制其繁殖。我们应该至多两小时内把食物降温至20℃,再放进冰箱冷却至5℃或更低。GB 31654-2021指出,可采取将食品切成小块、搅拌、冷水浴等措施,使食品尽快冷却。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冰箱并不是保险箱,不应在冰箱中存放剩饭菜超过3天,可以给剩菜贴上标签,显示已存放的时间。
适当烹调可杀死大部分的危险微生物,研究表明,烹调食物达到 70°C有助于确保安全食用。GB 31654-2021规定,烹饪后的易腐食品,在冷藏温度以上、60°C以下存放2小时以上,未发生感官性状变化的,食用前应进行再加热。再加热时,应当将食品的中心温度迅速加热至70°C以上(如热汤时,持续煮沸至少一分钟)。
用微波炉二次加热时,加热效果可能不够均匀,易留下危险细菌能够生存的冷点,我们可以中途翻动来确保食物达到安全的温度。
不过即便彻底加热,某些由细菌产生的耐热毒素仍可能残留,比如蜡样芽孢杆菌产生的呕吐毒素,即使在 126℃ 加热 90 分钟也难以完全分解。因此,我们不应寄希望于加热“补救”,而是要防止食品在早期就被污染。
保持良好的储存和加热习惯,远比“凭味道判断是否变质”来得科学。毕竟,有些有害细菌不会让食物变色、变味,却可能悄悄对健康构成威胁。防范食品污染,控温、控时一个都不能少。
内容参考
1.《食品安全五大要点》培训手册,世界卫生组织
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餐饮服务通用卫生规范》(GB 31654-2021)
3.The Microbiologist's Guide to Safe Leftovers ,COLUBIA UNIVERSITY IRVING MEDICAL CENTER
日期:2025-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