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事件中,虽然蛋白酶产品本身和塑料滴管未检出铅,但玻璃滴管刻度油墨层含有的铅在使用过程中迁移,导致了最终产品铅含量超标。它反映出食品接触材料及其制品与食品接触过程中,重金属残留可能对食品安全造成的严重威胁。
食品接触材料及其制品作为食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和储存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重金属残留作为其中一个关键的安全隐患,一旦通过迁移进入食品,将对人体产生累积性的危害。
本次就来聊聊食品接触材料及其制品关于重金属残留安全问题和食品生产企业的应对之策,供企业参考。
一、食品接触材料及其制品重金属残留安全问题解析
1、重金属残留的来源
重金属残留来源分类 | 具体说明 |
原材料本身携带 | 部分天然材料(如矿物质、植物纤维等)在自然形成过程中可能天然含有一定量重金属 |
生产加工过程引入 | 生产中使用的添加剂(如塑料稳定剂、增塑剂,陶瓷 / 玻璃的釉料、颜料等)若质量不合格,可能带入重金属 |
储存和运输过程污染 | 接触含重金属的环境、包装材料或运输工具,导致重金属转移到食品接触材料上 |
2、重金属迁移的机制
影响因素 | 具体说明 |
材料特性 | 不同食品接触材料的化学性质和结构差异,导致对重金属的吸附和释放能力不同。例如:塑料材料分子结构疏松,重金属更易迁移;陶瓷、玻璃等无机材料相对致密,但表面破损或孔隙可能成为重金属迁移通道 |
食品性质 | 食品的酸碱度、温度、成分等影响重金属迁移:酸性食品可溶解材料表面重金属化合物,促进迁移;高温加快分子运动,提高迁移速率;油脂、蛋白质等成分可能与重金属相互作用,影响迁移行为 |
接触时间 | 接触时间越长,重金属迁移量可能越多。长期使用同一食品接触材料盛放食品,会增加重金属累积迁移风险 |
接触面积 | 食品与材料的接触面积越大,重金属迁移机会越多,迁移量可能相应增加 |
3、重金属残留的危害
危害因素 | 具体说明 |
毒性作用 | 铅、镉、汞、铬等重金属具有强毒性,进入人体后会损害多个器官和系统如铅可损害神经系统、造血系统和消化系统,尤其对儿童的智力和生长发育影响显著 |
累积性 | 重金属在人体内难以被代谢排出,会逐渐累积,且毒性作用随含量增加逐渐显现,损害往往不可逆 |
生物放大效应 | 重金属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逐级放大,人体长期摄入低浓度重金属食品后,可能累积到危害健康的浓度 |
4、国内关于食品接触材料及其制品重金属残留的标准体系
标准类型 | 具体说明 | 示例标准及内容 |
基础标准 | 规定食品接触材料及其制品的通用安全要求,包括重金属残留的限量指标、检测方法等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通用安全要求》(GB 4806.1-2016):明确各项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和迁移试验的通用原则 |
产品标准 | 针对不同类型的食品接触材料及其制品,对重金属残留做出具体规定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玻璃制品》(GB 4806.5-2016):限制玻璃制品中铅、镉等重金属的迁移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塑料材料及制品》(GB 4806.7-2016):规定塑料材料及制品中铅、镉、汞、铬等重金属的特定迁移限量 |
检测标准 | 为确保重金属残留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制定的检测方法标准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 铅的测定和迁移量的测定》(GB 31604.34-2016)规定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在食品模拟物中浸泡后铅迁移量及纸制品、软木塞中铅测定 |
二、食品生产企业应对食品接触材料及其制品重金属残留安全的措施
(一)强化源头管控
1、供应商审核与管理
食品生产企业应建立严格的供应商审核制度,对食品接触材料及其制品的供应商进行全面评估。
审核内容包括供应商的生产资质、质量管理体系、生产工艺、原材料来源等。同时,与供应商签订质量保证协议,明确双方在食品接触材料及其制品质量安全方面的责任和义务,要求供应商提供产品的合格证明文件和重金属残留检测报告。
对于塑料制品供应商,企业在审核时要特别关注其是否严格遵循《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塑料材料及制品》(GB 4806.7-2016)等相关标准进行生产。
要求供应商提供其生产的塑料制品的重金属检测报告,包括铅、镉、汞、铬等指标的检测结果,确保其产品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同时,了解供应商所使用的原材料是否符合规定,是否有完善的原材料采购和检验制度,从源头把控塑料制品的质量。
2、原材料检验验收
企业在采购食品接触材料及其制品时,应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检验验收。
对进来的食品接触材料及其制品,应进行抽样检验,检测其中的重金属残留量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对于玻璃、陶瓷等可能含有重金属颜料或釉料的材料,要重点检测其表面涂层中的重金属含量;
对于塑料制品,要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塑料材料及制品》(GB 4806.7-2016)的规定,对其重金属特定迁移量进行检测,确保符合标准,杜绝不合格品进入生产环节。
在对塑料制品进行检验验收时,企业可以根据塑料制品的用途和使用场景,增加检测的频次和项目。例如,对于用于盛放酸性食品的塑料制品,除了常规的重金属检测项目外,还可以模拟酸性环境进行迁移试验,检测在该环境下重金属的迁移量是否符合要求,以确保塑料制品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二)优化生产过程管理
1、生产工艺控制
在食品接触材料与食品的组合包装等生产过程中,要优化生产工艺,避免因工艺不合理导致重金属迁移风险增加。例如,在对玻璃滴管进行刻度印刷时,选择不含铅或其他重金属的油墨,并控制印刷工艺参数,确保油墨层与玻璃表面结合牢固,减少在使用过程中油墨脱落和重金属迁移的可能性;
对于塑料制品的生产加工,要严格控制生产工艺参数,如温度、压力、时间等,避免因工艺不当导致塑料制品中的重金属迁移风险增加。例如,在塑料成型过程中,过高的温度可能会导致某些添加剂分解,释放出重金属,因此需要合理控制温度,确保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同时,合理安排生产流程,避免食品接触材料在生产过程中受到污染。
对于需要与其他材料组合使用的塑料制品,要考虑不同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对重金属迁移的影响。例如,塑料制品与金属部件组合时,要确保两者之间的接触不会导致重金属的迁移或释放,必要时可以采取隔离措施,降低风险。
2、生产环境管理
保持生产车间的清洁卫生,定期对生产设备、工具和场地进行清洗和消毒,防止重金属污染。
生产车间的空气质量、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应符合生产要求,避免因环境因素导致食品接触材料性能发生变化,增加重金属迁移的风险。
对于塑料制品的生产车间,要特别注意避免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例如,生产车间内的粉尘可能含有重金属,这些粉尘如果附着在塑料制品表面,可能会导致产品重金属含量超标。因此,要加强车间的通风和除尘措施,定期对车间环境进行检测,确保环境中的重金属含量符合相关要求。
(三)加强产品检测与监控
1、出厂检验
食品生产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产品出厂检验制度:
对于与食品直接接触且可能存在重金属迁移风险的部件,要进行单独检测和整体迁移试验,评估其在使用过程中重金属迁移对食品的影响;
对于含有塑料制品的成品,要检测塑料制品在与食品接触过程中重金属的迁移量是否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塑料材料及制品》(GB 4806.7-2016)等相关标准的要求。对批次成品进行重金属残留检测。检测项目应涵盖相关标准中规定的重金属指标,确保产品符合标准要求后方可出厂销售。
在对含有塑料制品的成品进行检测时,企业可以模拟实际使用条件进行迁移试验,如不同的温度、时间和食品模拟物等,以更准确地评估塑料制品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重金属的迁移情况,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2、过程监控
在生产过程中,要加强对关键环节的监控,定期抽取中间产品进行检测,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重金属污染问题。例如,在组合包装过程中,定期检测组合后的产品中重金属残留量,确保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引入新的污染;
对于塑料制品的生产过程,要在关键工序设置检测点,对中间产品的重金属含量进行检测,及时调整生产工艺参数,避免不合格产品的产生。
过程监控还应包括对生产设备的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不会因磨损、腐蚀等原因释放出重金属,污染塑料制品。例如,定期检查生产塑料制品的模具是否有磨损,如有磨损应及时更换,避免模具中的重金属污染塑料制品。
(四)建立追溯与召回制度
1、产品追溯体系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产品追溯体系,记录食品接触材料及其制品的采购、生产、检验、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包括原材料的批次、供应商、生产时间、生产班组、检验结果、销售去向等。
对于塑料制品,要记录其原材料的来源、生产批次、检验报告编号等信息,以便在出现问题时能够快速追溯到塑料制品的生产和采购环节,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通过追溯体系,能够在产品出现质量安全问题时,快速追溯到问题的源头,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2、召回制度
当发现产品存在重金属残留超标等质量安全问题时,企业应立即启动召回程序,按照相关规定及时召回已销售的不合格产品,并对召回的产品进行妥善处理,如销毁、返工等。
同时,及时向监管部门报告召回情况,向社会公布产品召回信息,提醒消费者停止使用不合格产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消费者健康的危害。
如果不合格产品涉及塑料制品,企业要分析导致塑料制品重金属超标的原因,是原材料问题、生产工艺问题还是其他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整改,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五)加强员工培训与意识提升
员工培训
定期对企业员工进行食品接触材料及其制品重金属残留安全知识的培训,提高员工的质量安全意识和专业技能。培训内容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重金属残留的危害、检测方法、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点等。
对于涉及塑料制品的岗位员工,要重点培训《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塑料材料及制品》(GB 4806.7-2016)等相关标准知识,使其了解塑料制品的重金属要求和控制要点,掌握在生产过程中如何避免塑料制品受到重金属污染,以及如何正确进行塑料制品的检验和检测。使员工了解在生产过程中如何避免重金属污染,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检测技能。
(六)关注标准更新
跟踪标准动态
食品接触材料及其制品的标准处于不断更新和完善之中,食品生产企业应密切关注国内外相关标准的动态,及时了解标准的变化情况。
对于新发布或修订的标准,要组织员工进行学习和培训,确保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符合最新的标准要求。
特别是对于塑料制品相关标准的更新,企业要及时掌握新标准中关于重金属残留的指标变化、检测方法调整等内容,及时调整生产工艺和检验方法,确保产品符合最新标准。
(七)完善内部质量体系建设
1、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食品生产企业应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建立完善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如 ISO22000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等。
质量管理体系应涵盖食品接触材料及其制品的采购、生产、检验、储存、销售等各个环节,明确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和权限,确保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对于塑料制品的管理,要将其纳入质量管理体系的重点管控范围,制定专门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确保塑料制品的质量安全。
2、定期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
企业应定期开展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评估和改进。
内部审核应重点检查食品接触材料及其制品的重金属残留控制措施是否有效落实,塑料制品的采购、检验、生产等环节是否符合相关规定。
管理评审应根据内部审核结果、市场反馈、监管部门的检查意见等,对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及时调整和完善质量管理措施,确保质量管理体系能够持续适应企业发展和市场变化的需求。
综上,食品接触材料及其制品的重金属残留安全是食品安全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态美蛋白酶 “铅含量超标” 事件提醒我们,食品接触材料及其制品的重金属残留风险不容忽视,尤其是塑料制品作为广泛应用的食品接触材料,其重金属残留安全更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食品生产企业应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从源头管控、生产过程管理、产品检测与监控、追溯与召回制度、员工培训、标准跟踪以及内部质量体系建设等多个方面入手,全面提升食品接触材料及其制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有效防范重金属残留带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