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网

SC知识-供应商考察核心四要点

   2025-08-29 食品供应链管理公众号483
核心提示:供应商考察必须回归 “眼见为实”,拒绝纸面承诺,聚焦四大核心维度,精准筛选优质合作伙伴。……(世界食品网-www.shijieshipin.com)
供应商管理的核心在于 “选对”—— 前期选对合作伙伴,后续 80% 的质量、产能、成本问题都能从源头规避。
 
  不少企业采购部门常年陷入忙乱:物料质量波动、产能供应脱节、运输包装出错、供应商人员流失频发…… 复盘后会发现,问题几乎集中在少数几家供应商身上,本质是前期选择时 “忽视风险”。
 
  更关键的是,供应商的低效成本终会通过各种方式转嫁到客户身上,绝不可掉以轻心。
 
  因此,供应商考察必须回归 “眼见为实”,拒绝纸面承诺,聚焦四大核心维度,精准筛选优质合作伙伴。
 
一看现场:6S 环境与生产布局 —— 见微知著观管理底色
 
  现场是供应商管理水平的 “晴雨表”,考察时需突击走访(建议提前 30 分钟通知),才能看到真实状态 —— 这是判断供应商是否 “靠谱” 的首要标准。
 
  6S 不是 “扫卫生”,是企业精神的缩影
 
  若现场地面有仓促清扫的痕迹却仍灰尘杂乱、物料工具随意堆放,本质是管理意识缺失。“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连基础环境都无法规范的企业,很难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6S 的核心是 “全员协同的管理方法论”,干净有序的现场背后,是员工的责任心、做事的严谨度,更是企业的文化底色。
 
  混乱现场必然伴随低效与风险
 
  物料混杂会导致员工大量时间浪费在 “找东西” 上,人工成本隐性攀升;
 
  设备模具长期缺乏养护,必然出现精度偏差、部件磨损,直接影响产品合格率;
 
  安全隐患频发的车间,员工难以专注工作,工伤风险最终会转化为交付延误与额外成本。
 
  现场脏乱 =“病入膏肓” 的信号
 
  有经验的供应链管理者深知,现场环境是 “最低成本的体检项”——30 分的管理能力,绝无可能产出 90 分的产品。
 
  即便供应商口头承诺再多,若现场脏乱差,直接可判定为 “合作风险极高”,无需再浪费精力。
 
二看细节:作业规范与设备养护 —— 穿透表象查质量管控
 
  质量是供应商合作的 “生命线”,而质量管控的细节全在现场。重点看三大环节,即可摸清供应商的质量实力:
 
  (1)作业指导书:看工艺与改善能力
 
  研发、工艺等 “隐蔽能力” 难直接验证,但一线岗位的作业指导书(SOP) 是最佳 “窗口”:
 
  先看 “有无”:无 SOP 的岗位,说明工艺标准化程度低,产品质量全靠员工 “经验”,稳定性无从谈起;
 
  再看 “版本”:SOP 版本陈旧(如多年未更新),反映企业缺乏持续改善意识,工艺无法适配新需求;
 
  最后看 “落地”:随机询问一线员工 “SOP 步骤、细节、注意事项”,若员工含糊其辞,说明 SOP 只是 “墙上文件”,现场执行与标准脱节。
 
  (2)首末件检验:看过程质量闭环
 
  首末件检验是 “拦截次品” 的关键防线,考察时需聚焦 “全链条证据”:
 
  查 “制度落地”:是否有明确的首末件检验制度?检验工具是否齐全?当天及近 3 个月的检验记录是否完整?
 
  追 “问题改进”:近 1 个月内出现过哪些质量问题?原因分析是否到位?改进措施是否落地?是否形成 “问题发现 - 分析 - 解决 - 验证” 的闭环?
 
  核心是验证 “四不放过” 原则(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的执行情况 —— 这直接体现供应商的质量管控成熟度。
 
  (3)设备养护:看长期生产保障
 
  实体制造业的 “品质下限” 由设备决定,而设备寿命与性能的核心在 “养护”:
 
  看 “记录与执行”:设备旁是否有清晰的养护记录表?润滑油、清洁工具是否按需摆放?养护周期(如使用次数、时长)与内容是否明确?是操作工日常养护还是专人负责?
 
  看 “案例对比”:国内某企业进口的升级版设备仅用 6-7 年就报废,而德国同品牌设备使用 20 年仍满负荷运转 —— 差距不在设备本身,而在 “只用不养” 与 “精细养护” 的理念差异。国内企业普遍存在 “重使用、轻养护” 的问题,这会直接导致产品精度偏差、产能波动,需重点警惕。
 
三看业绩:客户分量与合作实据 —— 借势验证显合作价值
 
  供应商的 “过往业绩” 是最客观的 “信用背书”,考察时需避开 “口头宣传”,聚焦 “真实合作证据” 与 “客户匹配度”。
 
  (1)借 “优质客户” 的把关能力
 
  任正非曾提出 “爱立信、朗讯的供应商可免于考察”,核心逻辑是:头部企业的考察标准更严苛、更科学,若供应商能长期为行业龙头供货,相当于已通过 “高手筛选”。但需注意:
 
  拒绝 “擦边宣传”:若供应商仅为知名企业提供过单一小部件(如一颗螺丝),或已被淘汰,需验证近 1 年的正式合同与发票—— 这是判断合作真实性的唯一标准。
 
  若供应商报价合理且有龙头企业合作实据,可大幅降低考察成本,直接参考其合作记录决策。
 
  (2)选 “门当户对” 的合作伙伴
 
  不必盲目追求 “为世界 500 强供货” 的供应商,更应关注 “与自身行业地位匹配”:
 
  若企业并非行业顶尖,选择主要客户为 “行业前几名” 的供应商更务实 —— 这类供应商已适应行业标准,无需企业耗费大量资源 “从零培养”,可直接复用其成熟经验。
 
  避免做 “小白鼠”:若企业是供应商的 “第一大客户”,意味着供应商的经验多依赖于自身,后续需承担其试错成本(如工艺不成熟、产能不稳定),风险极高。
 
  (3)控 “合理产能占比”:避免单一依赖
 
  理想状态下,企业业务应占供应商产能的30% 左右,而非 50% 以上:
 
  对供应商:有其他稳定客户,可培养多样化服务能力,企业能间接分享其经验积累;
 
  对自身:业务增减时可与其他客户 “削峰填谷”—— 需求激增时供应商有剩余产能承接,需求下降时供应商不会因订单流失而陷入经营危机,既保障产能稳定,也降低供应商的成本转嫁风险。
 
四问意识:经营者精益理念 —— 立足长远断发展潜力
 
  比 “现状优秀” 更重要的是 “未来可期”,而供应商的发展潜力,核心在经营者的精益管理意识。哪怕当前现场、细节、业绩有不足,只要经营者有改进意愿与科学理念,仍有合作价值;若经营者理念落后,则直接 “一票否决”。
 
  (1)理念比现状更关键
 
  当前制造业 “利润薄、生意难” 的核心症结,并非市场需求不足,而是内部管理跑冒滴漏:有的企业订单饱满却因库存积压、成本失控陷入困境;有的企业产品质量问题频发,却只知处罚一线员工,忽视研发、生产的源头控制 —— 这些问题的根源,都是经营者缺乏精益管理理念。
 
  更危险的是 “老板带头破坏规则”:若经营者认为 6S 是 “扫卫生”、设备养护是 “浪费时间”、质量是 “检验出来的而非生产出来的”,甚至自己先打破管理规范,企业的混乱会根深蒂固,再无改进可能。
 
  (2)警惕 “思维停留在过去” 的经营者
 
  部分企业因市场红利暂时 “生意好”,但经营者思维仍停留在 “需求大于供应” 的改革开放初期 —— 管理粗放、经营 “粗进粗出”。
 
  在当前全球竞争、微利增长的时代,这种模式必然难以为继:短期可能因订单多掩盖问题,长期必然死于 “质量失控、交付延误、高成本运营”。
 
  (3)小微企业的核心困境:经营者意识
 
  不客气地说,小微企业的发展瓶颈,99% 源于经营者的意识局限:不重视员工理念培训(认为 “培训是成本而非投资”)、不延伸质量管理到 “供应商的供应商”、不相信 “管理是第一生产力”…… 若经营者不愿学习提升,企业终会被市场淘汰,客户也会沦为其 “成本转嫁的受害者”。
 
结语:考察不是 “走过场”,而是 “选对伙伴”
 
  供应商考察绝非 “会议室听汇报、看精美 PPT”,而是 “扎根生产现场,用眼睛看、用嘴巴问、用证据验”。
 
  技术、质量、采购团队需各司其职,聚焦现场、细节、业绩、意识四大维度,筛选 “根正苗红” 的合作伙伴 —— 唯有前期把好 “选择关”,才能避免后续陷入质量纠纷、产能焦虑、成本失控的 “焦头烂额”。
 
  供应商管理是 “万里长征”,而 “选对供应商”,就是迈出的最关键一步。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sc
 
盐池滩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