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及 GB 1488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要求,肉制品企业生产现场检查中常见问题主要集中在生产场所与布局、设备设施、过程控制、人员管理、原辅料与成品管理五方面,具体如下:
一、生产场所与布局:交叉污染风险突出
生产场所是肉制品安全的 “物理屏障”,布局不合理或环境不达标,易直接导致微生物污染、生熟交叉污染,是检查中最高频的问题领域。
常见问题 | 具体表现 | 潜在风险 |
生熟区域未有效隔离 | 1. 生肉解冻区与熟肉冷却区相邻,无物理隔断(如无密闭墙、传递窗); 2. 熟肉制品包装间与生肉切割间共用一个通风系统; 3. 运输生肉与熟肉的工具(如推车、周转筐)混用,未做标识区分 | 生肉携带的沙门氏菌、李斯特菌等致病菌污染熟肉,导致食源性疾病(如腹泻、败血症) |
洁净区环境不达标 | 1. 酱卤肉、熏烤肉的冷却间 / 包装间(洁净区)空气洁净度未达到 “十万级” 要求,或未定期检测; 2. 洁净区入口无 “二次更衣 + 洗手消毒 + 风淋” 流程(如人员仅换工作服,未消毒手部); 3. 洁净区地面有积水、墙面发霉,或垃圾桶未使用带盖密闭式 | 洁净区微生物超标,导致熟肉制品保质期缩短、变质,甚至引发批量召回 |
功能分区混乱 | 1. 原料库(生肉)与成品库(熟肉)未分开,或成品库内存放清洁剂、润滑油等非食品物品; 2. 生产车间内设置员工休息室、更衣室(应独立设置在车间外或非生产区域); 3. 废水排放口靠近原料入口,或排水坡度反向(导致污水倒流至生产区) | 1. 成品被原料污染或化学物质污染; 2. 员工活动产生的毛发、皮屑等异物混入产品; 3. 污水携带的致病菌污染生产环境 |
二、设备设施:清洁、维护与材质不达标
肉制品生产依赖解冻、切割、腌制、蒸煮、杀菌、冷却、包装等多环节设备,设备问题直接影响产品安全与品质,常见问题集中在 “清洁不到位”“维护缺失”“材质不合规” 三类。
1. 设备清洁不彻底(最普遍问题)
具体表现
切割刀具、绞肉机、灌肠机的 “缝隙 / 死角” 残留肉糜(如绞肉机刀片间隙、灌肠机管道内壁),未按 “班前班后拆解清洁” 要求操作
蒸煮锅、杀菌釜的排气阀、压力表周围有油污堆积,未定期擦拭
冷却设备(如冷风机、冷库蒸发器)表面有霜层或灰尘,未定期除霜、清洁。
潜在风险
残留的肉糜变质后滋生细菌,后续生产时污染新原料,导致产品微生物超标(如菌落总数、大肠菌群不合格)。
2. 设备维护与校准缺失
具体表现
杀菌釜、巴氏杀菌机的温度传感器、计时器未定期校准(应每 3-6 个月校准 1 次),导致实际杀菌温度 / 时间不足(如设定 85℃,实际仅 80℃);
冷库、冷却间的温度记录仪故障,无法实时监控温度(熟肉冷却需在 2 小时内从 60℃降至 15℃以下,6 小时内降至 8℃以下,温度失控易滋生李斯特菌);
包装机的封口温度不稳定,部分包装密封不严(易导致成品受潮、氧化变质)。
潜在风险
杀菌不彻底导致致病菌残留,温度失控加速产品变质,直接引发食品安全事故。
3. 设备材质不合规
具体表现
部分辅助工具(如周转筐、舀肉勺)使用普通塑料(非食品级 PP/PE 材质)或碳钢材质(易生锈);
设备轴承、齿轮使用的润滑油为工业级(非食品级润滑油),且密封不良导致润滑油渗漏;
车间内使用木质砧板(易吸附肉糜、滋生霉菌,且无法彻底清洁)。
潜在风险
非食品级材质迁移有害物质(如塑料中的增塑剂、碳钢的铁锈),工业润滑油污染产品,木质砧板的霉菌产生毒素(如黄曲霉素)。
三、过程控制:关键环节记录缺失或执行不到位
肉制品生产的 “解冻、腌制、杀菌、冷却” 是关键控制点(CCP),过程控制失效是导致产品不合格的核心原因,常见问题如下:
1. 原料解冻与腌制不规范
具体表现
生肉在室温下解冻(应在冷库、冷藏间或微波解冻,室温解冻易导致表面细菌大量繁殖);
腌制过程中添加亚硝酸盐(护色、防腐)时,未按 “限量添加” 要求称重(GB 2760 规定肉制品中亚硝酸盐残留量≤30mg/kg),仅凭经验添加;
腌制容器未加盖,或腌制间温度超过 10℃(温度过高加速亚硝酸盐转化为致癌物亚硝胺)。
潜在风险
亚硝酸盐超标导致急性中毒(如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或亚硝胺超标增加致癌风险。
2. 杀菌过程记录不完整
具体表现
杀菌釜操作记录仅填写 “设定温度 / 时间”,未记录 “实际温度 / 时间”(如杀菌过程中温度波动未备注);
不同批次的杀菌记录混填,或记录涂改后无签名确认;
部分批次未留存杀菌记录(应至少保存 2 年,便于追溯)。
潜在风险
无法追溯杀菌过程的合规性,出现问题时难以定位原因,且不符合 “可追溯” 监管要求。
3. 成品冷却与储存不当
具体表现
熟肉蒸煮后直接在车间室温冷却(未在专用冷却间),冷却时间超过 8 小时;
冷却后的熟肉未及时包装,在洁净区暴露存放时间超过 2 小时;
成品库内不同批次、不同品类的肉制品未分区存放,或堆叠过高导致底层产品受压变形、包装破损。
潜在风险
冷却时间过长滋生李斯特菌(该菌在低温下仍可繁殖),暴露存放导致异物污染(如毛发、灰尘),储存不当导致产品变质。
四、人员管理:健康与操作合规性不足
肉制品生产需人员直接接触原料与成品,人员管理漏洞易引入 “生物污染(如致病菌)” 和 “物理污染(如异物)”,常见问题如下:
1. 健康管理不规范
具体表现
部分直接接触食品的员工(如切割工、包装工)健康证过期(应每年体检 1 次),或患有痢疾、伤寒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仍上岗;
企业未建立 “每日健康晨检制度”,员工出现发热、腹泻、皮肤伤口等症状时未及时调离岗位。
潜在风险
员工携带的致病菌(如痢疾杆菌)通过手部接触污染产品,导致食源性疾病传播。
2. 操作行为不合规
具体表现
员工进入洁净区未按规定更衣(如工作服未扣好、戴首饰上岗),或手部消毒后接触非洁净物品(如手机、门把手);
生产过程中徒手接触熟肉(应使用一次性手套、镊子);
员工在车间内饮食、吸烟,或佩戴的发帽未完全覆盖头发(易导致毛发混入产品)。
潜在风险
引入异物(毛发、首饰)或致病菌,违反卫生规范,影响产品质量。
3. 培训记录不真实
具体表现
企业仅留存员工培训签到表,无培训内容(如亚硝酸盐使用规范、杀菌操作流程)、考核记录;
新员工未经过岗前培训直接上岗,或年度再培训内容与实际生产需求脱节(如未培训新修订的 GB 2760 标准)。
潜在风险
员工不掌握关键操作规范,因操作失误导致产品安全风险(如亚硝酸盐添加过量)。
五、原辅料与成品管理:追溯链条断裂
肉制品的原辅料(如生肉、亚硝酸盐、食品添加剂)和成品的 “来源可查、去向可追” 是监管核心要求,常见问题集中在 “进货查验缺失” 和 “成品追溯不全”
1. 原辅料进货查验不完整
具体表现
采购生肉时未索取 “供应商生产许可证、动物检疫合格证明、每批次检验报告”(缺一不可),或报告与批次不对应;
采购亚硝酸盐、香辛料等食品添加剂时,未查验 “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证”,或未记录添加台账(如添加日期、批次、用量、操作人员);
原辅料入库时未验收(如未检查生肉的色泽、气味,导致变质原料入库)。
潜在风险
使用不合格原料(如病死肉、过期添加剂),无法追溯问题原料来源,出现安全事故时难以召回。
2. 成品检验与追溯不到位
具体表现
未按 “每批次成品必检” 要求进行出厂检验(如仅抽检部分批次,或省略微生物、亚硝酸盐残留等关键项目);
成品标签未标注 “生产日期、批次、保质期、生产许可证号”,或标注错误(如涂改生产日期);
成品销售记录仅记录客户名称,未记录 “销售批次、数量、发货日期”,无法实现 “一键召回”。
潜在风险
不合格成品流入市场,出现问题时无法快速召回,扩大安全事故影响范围。
企业需关注的重点
针对上述常见问题,肉制品企业需从 “硬件优化 + 软件完善 + 人员规范” 三方面关注:
1、硬件优化
划分独立生熟区、更换食品级设备材质、定期校准关键设备(如杀菌釜、温度记录仪)
2、软件完善
建立关键控制点记录制度(如杀菌、冷却记录)、完善进货查验与成品追溯台账、留存真实培训与健康记录
3、人员规范
严格执行健康晨检、强化洁净区操作培训、杜绝徒手接触熟肉等违规行为。
通过上述重点关注,可有效降低食品安全风险,有效符合监管检查,同时保障产品质量与消费者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