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研究基于质核基因组变异揭示杂交稻的五大母本材料类群及杂交育种轨迹

2021-08-19 09:223920
8月1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韩斌研究组,在Molecular Plant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Cytoplasmic and nuclear genome variations of rice hybrids and their parents inform trajectory and strategy of hybrid rice breeding。该研究基于群体基因组学分析,系统描绘了杂交稻/不育系细胞器基因组图谱,整合细胞核与细胞质变异信息,对水稻不育系进行分类,精细描绘了不育系的多态性特征并讨论了不同类型不育系的育种轨迹和育种策略。该成果为水稻杂种优势的形成和利用提供了新见解,为未来的杂交稻设计育种,即为高效创制优良的杂交组合提供了重要的遗传资源。
 
  自20世纪70年代,随着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石明松相继发现天然败育水稻材料并创制三系和两系杂交水稻制种体系,杂种优势被用于水稻育种,提高了水稻的产量。三系和两系杂交制种体系分别基于细胞质雄性败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CMS)系和环境敏感型雄性败育(environment sensitive genic male sterility,EGMS)系创制而成。目前,引起这两种败育类型的分子机制研究,较为清晰(Ding et al., 2012;Fan et al., 2016;Luo et al., 2013;Wang et al., 2006;Yi et al., 2002;Zhou et al., 2012; Zhou et al., 2014)。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环境敏感型不育系的核基因组特征以及对杂交育种的贡献也有报道(Huang et al., 2016;Lin et al., 2020;Lv et al., 2020)。然而,细胞器基因组作为细胞质雄性不育的重要参与者,却常在杂种优势研究中被忽视,基于群体水平的杂交稻细胞器基因组多态性分析鲜有报道,且质核互作限制三系不育系核基因组多态性拓展的程度也未见评估。
 
  细胞器基因组由于其母系遗传特征,是系统发育和溯源分析的重要工具,可被用于材料精细分类和血统溯源。本研究以细胞器基因组为切入点,分析了1495份杂交稻的细胞器基因组,发现杂交稻/不育系拥有五种主要的细胞器类型,且细胞器基因组与不育系核基因组存在关联,分别属于五种生产上广泛使用的不育系:含败育基因WA352c的三系不育系(以野败型不育系为代表)、含orf79的三系不育系(以包台型不育系为代表)、含orfH79的三系不育系(以红莲型不育系为代表)、含粳型细胞器的两系不育系(如农垦58S)和含籼型细胞器的两系不育系(如株1S)。通过细胞器溯源和基于核基因组的Kinship分析,研究还发现,不育系细胞器携同核基因组分化的主要原因是:在不育系育种过程中,不同类型的核心不育系作为败育资源供体和底盘材料被广泛使用,改良产生一系列亲缘关系较近的衍生材料。基于此,可以将水稻不育系分为五种主要的类型(图1)。此外,该研究还利用二三代混合组装的方法,对5个代表性细胞器基因组(包括叶绿体和线粒体基因组)进行组装,鉴定并评估了类群特异性序列变异。
 
  后续分析基于不同的不育系类群探讨不育系基因组特征和改良育种的分子印迹。该研究以D2基因为例,揭示了不育系对育性相关基因的固定可带来遗传累赘效应,从而限制育种家对育种偏好基因的使用(图2)。XP-CLR分析和FST鉴定了不同类型不育系中趋同和分化选择的位点,并基于这些位点分析了不同类型不育系与对应恢复系的配组模式。在多数位点上,杂交稻双亲能够实现遗传互补,但有少量位点,如与稻瘟病抗性相关的Pi21基因,与抽穗期和产量相关的Hd3a基因以及与分蘖角度和株型相关的TAC1基因,在含粳型细胞器的两系不育系和对应恢复系中均为育种劣势基因型(图3)。此外,有少量落于选择信号内的基因,其劣势基因型在不育系群体中受到选择,如与结实率相关的PTB1基因,与柱头外露相关的qSTL3基因。该研究推测的原因是:参与不育系育种的遗传资源较为狭窄,少量核心种质资源被作为育种底盘材料而广泛使用,其携带的育种劣势基因型便在不育系群体中广泛传播。因此,发展籼粳杂交稻、挖掘野生稻资源,或可成为打破杂交稻育种瓶颈的重要手段。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资助。


  图1.杂交稻5种类型细胞器以及其与不育系核基因组的关联


  图2.株型相关基因D2与育性相关基因Rf3紧密连锁


  图3.三种类型不育系的XP-CLR分析以及在相关位点上与对应恢复系的配组模式
 



日期:2021-08-19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马铃薯杂种优势遗传机理获破解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经济作物全基因组设计育种创新团队与国内高校合作,发现显性与超显性杂种优势效应可以提高二倍体杂交马铃薯“优薯1号”的块茎产量与花粉育性,为马铃薯杂交育种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世界食品网-www.shijieshipin.com)

2024-10-30605

中国热科院在菠萝基因组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热科院品资所在菠萝基因组研究领域取得了新进展,完成菠萝三个新材料的基因组测定和组装,发布了首个菠萝“端粒到端粒”参考基因组序列组装和“铂金级”菠萝基因结构注释信息,并搭建了菠萝基因组信息数据库。为菠萝分子辅助下的远缘杂交育种和高抗食赏两用新品种选育提供给了更为全面和扎实的基础。……(世界食品网-www.shijieshipin.com)

2024-08-20789

马铃薯单倍体诱导系创制成功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黄三文团队创制了马铃薯单倍体诱导系,构建了利用双单倍体技术获得高纯度二倍体马铃薯自交系的方法,为二倍体马铃薯杂交育种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世界食品网-www.shijieshipin.com)

2022-11-03856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高油酸花生育种研究取得新进展
由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花生研究所花生种质资源研究团队、花生栽培与耕作研究团队,经人工杂交育种方法,连续多年的南繁北育,鉴定、筛选,选育出一批适宜我省种植的高油酸花生新品系。2022年6月,吉花25[GPD花生(2022)220087]、吉花26[GPD花生(2022)220088]两个花生新品种,通过了国家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登记,填补了我省高油酸花生品种的空白。……(世界食品网-www.shijieshipin.com)

2022-07-181057

华南农业大学首次揭示植物一天中开花时间调控的分子机理,助力籼粳杂交育种
为了解决籼粳杂交制种产量低的问题,华南农业大学庄楚雄研究员/周海研究员团队从转录组中筛选到一个在水稻浆片中特异性表达的基因DFOT1(Diurnal Flower Opening Time 1)。……(世界食品网-www.shijieshipin.com)

2022-04-24885

四川农业大学动科院在调控鸡骨骼肌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随着人们膳食结构的不断优化,对鸡肉的消费将保持长期稳定的增长态势。我国地方鸡因其肉质优于快大型肉鸡,更受消费者喜爱,具有更广的市场前景。然而,绝大多数地方鸡产肉性能不高,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传统的家禽品种选育耗时长、花费大;杂交育种尽管可较快提高生产性能,但容易导致“高效”和“优质”失衡。因此,亟需通过现代分子育种技术培育新品种,在保持地方鸡优良肉质同时快速提高其产肉性能。……(世界食品网-www.shijieshipin.com)

2022-04-02809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科所专家倡导GS4.0作物杂交育种新方法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黎亮研究员领衔、联合国内外多个研究团队在《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上在线发表观点文章,重点探讨了如何在育种实践中整合全基因组选择(GS)和双单倍体(DH)技术,并创新性地提出了GS4.0的概念,明确了每个阶段的具体育种流程和技术理论基础,并展望了未来的技术发展。……(世界食品网-www.shijieshipin.com)

2022-03-01957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多倍体团队揭示玉米自交衰退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
玉米是异花授粉植物,杂交育种产生典型的生长和产量优势,而自交(授粉)导致严重的衰退现象。虽然玉米杂种优势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利用,但是自交衰退的机理很不清楚。近日,南京农业大学多倍体杂种优势研究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了题为“An epigenetic basis of inbreeding depression in maize”的研究论文,揭示了玉米自交衰退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世界食品网-www.shijieshipin.com)

2021-09-011064

黄海水产研究所“一种生长快石斑鱼的人工杂交育种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近日,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田永胜博士等研究发明的一种生长快石斑鱼的人工杂交育种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

2021-06-23319

青岛农业大学扇贝育种技术获4项美国发明专利授权
近日,青岛农业大学王春德教授团队申请的《紫扇贝与海湾扇贝三系杂交育种体系及应用》等4项发明专利获得美国专利与商标局授权,

2021-04-20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