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不仅关乎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更是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近年来,食品安全管理虽然愈加规范,但食品安全事件仍时有发生,既损害了消费者利益,也对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了阻碍。传统上,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主要侧重于事后应对,即在食品安全问题发生后采取召回产品、处罚相关责任方等措施。但是这种被动的应对方式难以从根本上消除食品安全隐患,无法有效保障食品安全。因此,对于企业而言,构建从应对到预防的食品安全防线已成为当前食品安全管理的迫切需求。
一、什么是食品安全风险管理?
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是为预防、消除或控制食品安全风险,将其降低到可接受水平而采取的管理活动。
管理活动包括食品安全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并制定《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清单》和风险管控措施并执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也需要通过检查与改进,不断优化和提升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
二、为什么进行食品安全风险管理?
1.降低潜在风险
风险管理作为一种“前置性管理”手段,提前识别并应对风险,有效规避因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的“监管惩处”“职业打假人索赔”以及“舆论危机”等,进而防止企业遭受经济与声誉层面的重大损失,切实降低企业风险。
2. 降低运营成本
风险管理可将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减少企业在处理各类投诉、产品召回等事件时所耗费的时间、人力与财力,从而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整体工作效能。
3. 提升竞争力
有效开展风险管理工作,能够避免因负面舆情等导致的声誉受损,助力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更容易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与认可,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4. 提升管理水平
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可引导企业构建科学、规范的风险管理体系,持续优化生产流程与质量管控措施,以此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与管理水平。
三、主要管理哪些风险?
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主要管理识别出的食品安全风险和危害,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三类风险:
1. 来源于传统食品安全危害分析的风险
如生物性危害、物理性危害、化学性危害、致敏原危害等。
2. 非传统概念上的食品安全风险
如食品安全防护TACCP控制的风险(蓄意破坏或故意污染造成的风险)、食品欺诈VACCP控制的风险(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以次充好、以假充真、虚假宣传等带来的食品安全风险)。
3. 广义上的食品安全风险
涉及到食品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如合规风险(因违反法律法规及标准规定带来的监管处罚、舆论危机等风险)、供应链风险(因供应商的问题如抽检不合格、舆论危机等给企业带来风险)等。
四、如何管理食品安全风险?
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可以通过以下5个步骤来实现。
1. 内外部信息收集
建立内外部信息收集模型,明确所涉及的范围。外部信息包括:监管政策(如政策法规、标准、抽检信息、行政处罚等)、供应商(资质情况、产品特性、舆情动态等)、产品及辅料相关法规及标准等。内部信息包括:内审(发现问题及改进措施)、产品指标监测等。信息收集可通过企业自建模型完成,也可借助第三方系统开展。
2. 风险评估
对所收集的内外部信息进行筛选,识别是否存在潜在风险。对于已识别的风险信息进行深入分析评价,划分不同的风险等级,明确哪些风险需重点应对。
3. 风险应对
针对需要应对的风险采用科学方法制定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管控措施、确定管控频次并明确责任人员。将识别的风险及相应的管控措施融入《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清单》,形成企业专属清单。同时将管控措施及频次与企业制度相融合,形成日常管理模式,如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
4. 监督评审
对风险管理运行过程中的问题以及收集到的内外部信息变化等进行持续监督评审。根据评审结果必要时调整风险等级和管控清单,为持续改进提供方向。
5. 持续改进
对风险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不断进行优化改进,确保风险管理措施能够得到有效执行,持续改进。
小结
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基于风险思维,实施“前置性管理”,旨在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从而有效规避监管处罚、舆情危机等带来的经济损失及声誉损害。科学、系统地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不仅有助于企业降低潜在风险及运营成本,还能显著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及整体管理水平。食品伙伴网助力企业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协助企业构建从风险应对到风险预防的食品安全防线。
本文为食品伙伴网食品安全合规事业部编辑整理,转载请与我们联系。食品安全合规事业部提供国内外食品标准法规管理及咨询、食品安全信息监控与分析预警、产品注册申报备案服务、标签审核及合规咨询、会议培训服务等,详询:0535-2129301,邮箱:vip@foodmat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