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甘肃省白酒质量安全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5-2030)》,以 “四个最严” 为遵循,部署未来几年白酒产业质量安全攻坚计划。方案聚焦全链条风险防控与产业升级,通过明确阶段性目标、压实企业责任、强化监管创新,推动甘肃白酒从 “安全底线” 向 “品质高线” 跨越。
攻坚划重点:从 “合格” 到 “优质” 的跃升路径
方案构建 “三步走” 目标体系:2027 年前筑牢安全根基,规模以上企业 100% 建立 ISO9001 或 HACCP 体系,抽检合格率超 98%;2030 年实现质效双升,研发投入占比达 10%,培育 3 个以上省级创新平台。其中,“全程管控” 成为核心抓手 —— 要求企业杜绝 “两超一非”,落实 “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 制度,规模以上企业全流程数字化追溯覆盖率实现 100%,小作坊则通过 “负面清单” 管理规范生产。
在品质提升上,方案直指白酒关键指标:不仅要求酒精度、总酸等安全指标合格,更聚焦香气成分、口感协调性等感官品质,推动产品从 “达标” 向 “优质” 升级。同时,明确品牌培育方向,支持金徽酒、红川酒等本土品牌扩大全国影响力,打造具有甘肃地域特色的白酒名片。
企业责任再压实:从原料到餐桌的全流程规范
方案从 “硬件 + 软件” 双维度强化企业主体责任:
源头管控:要求企业建立原粮种植基地,严格筛查原粮农残、重金属,严禁采购来源不明原酒,推行供应商 “白名单” 制度。 生产革新:推动车间功能分区优化,淘汰塑化剂风险高的老旧容器,更换为食品级不锈钢设备;引入在线监测系统,实时监控发酵温度、酒精度等关键参数,实现 “生产数据可追溯、异常情况可预警”。 标识革命:散装酒必须标注生产日期、酒精度及 “过量饮酒有害健康” 警示语;年份酒需公开基酒真实年份及比例,严禁 “特供”“内供” 等虚假标注,从标签端遏制消费误导。 人员管理:强制配备食品安全总监和专职安全员,将 “日管控” 细化为原料验收、发酵监控等具体任务,形成 “培训 - 考核 - 问责” 闭环。监管创新亮实招:科技赋能 + 严打震慑双管齐下
监管层面突出 “智慧化 + 精准化”:生产环节推广 “透明车间” 远程监管,对发酵、勾调等关键环节安装智能传感器;流通环节严查散装酒 “三无” 问题,专项打击假冒商标、“特供酒” 等乱象。抽检聚焦甲醇、氰化物等 “致命指标”,对不合格产品实施 “源头倒查 + 全链条召回”。
执法力度持续加码 —— 对使用工业酒精勾兑、数据造假等行为 “零容忍”,涉嫌犯罪的一律移送公安;建立 “黑名单” 制度,将违法企业纳入失信联合惩戒范围。同时,构建 “企业自律 + 行业互查 + 公众监督” 机制,鼓励消费者举报违法线索,形成 “全民共治” 的监管网络。
此次行动方案的落地,不仅为甘肃白酒产业划定了质量安全 “红线”,更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培育等举措激活发展动能,推动传统白酒产业向现代化、高品质方向转型。
本文为食品伙伴网食品安全合规事业部编辑整理,转载请与我们联系。食品安全合规事业部提供国内外食品标准法规管理及咨询、食品安全信息监控与分析预警、产品注册申报备案服务、标签审核及合规咨询、会议培训服务等,详询:0535-2129301,邮箱:vip@foodmate.net。